如何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数学课外阅读

如题所述

一、激发留守儿童阅读兴趣,增强留守儿童阅读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会将学生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只有帮学生学会寻找课外阅读的机会,让其从中获得信息,产生阅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才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营造阅读氛围。
每周保证一节阅读课。要搞好这节阅读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多读爱读,要经常涉猎一些学生刊物,发现学生的优秀习作,读这些作品给学生听,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看,这些作品内容往往与他们的心灵有相通之处。因此,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领悟,从而体会到美文的魅力,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这节课中只能起导读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只读一小篇美文,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而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自由阅读。鼓励学生选取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分清善恶是非,或信息量大而且新颖,写法上有可取之处、文采斐然的文章读。
布置书香教室。每周我班都要换一次有关读书的黑板报,同桌合作完成,每月教室要换上学生自己写的读后感、阅读手抄报、名人名言、歇后语等,身在书香氛围的教室里,学生慢慢地爱上了阅读。
布置书香家庭。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让家长配合教师工作,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阅读环境。虽然家长在外忙,但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并有意识的抽出一定时间,带孩子逛书店,阅读或购买各种各样的图书。给孩子购买有趣的、有益的图书和其他阅读材料,让孩子不断被新的图书所吸引,产生良好的兴趣去阅读。书店是各种图书相对集中的地方,孩子在书店可以感受到书的魅力和知识的趣味,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翱游。还可以在家里专门设立书柜,建立家庭书房,经常阅读并定期增添购买新的图书。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还可以在教室创设阅读环境,如在教室设立开心阅读屋,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悬挂文字或绘画的艺术品,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解释其中的含义;在教室里设置留言簿或心愿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说出来或写出来;装饰教室的墙壁,创设阅读环境墙、新闻发布墙等,布置区角,制作天气预报板,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设计、布置等。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的语言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
学生没书可读是影响他们阅读兴趣的原因之一。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定期带领学生选择书目,与学生共同学习。每周三下午带领学生大量借阅图书,确保课外阅读总量的完成。通过这种阅读活动形式,带动学生投入大量的课外书籍阅读之中,激发了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增强了他们的阅读意识。
4. 建立班级图书角。
农村孩子可读的书屈指可数,为了解决这种现象,我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家里拥有的图书带到教室来,学生间相互借阅,品种多样的儿童读物更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同时也帮助有阅读兴趣却无书可读的学生解决了资源匮乏的难题。
5.发挥榜样作用。
利用学生从众、向上的心理,有意识地为学生树立榜样。如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名家:杜甫、鲁迅、巴金、郭沫若、毛泽东等,再如学生身边典型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通过大力宣传他们典型的读书故事激发了学生热爱阅读课外书籍的强烈兴趣,从而主动去课外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知识营养。
二、推选应读书目
农村孩子选择课外书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阅读质量不高。这时教师就应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帮孩子选择课外读物。  
1.诵读类。
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名著类。
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还认识不够,实践不足。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我们列出的必读书目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国儿童文学50年精品库》——童话卷、诗歌卷、散文卷、科学文艺卷、小说卷、故事卷;少年侦探易拉明科学探案系列——《神秘的脚步声》、《神秘的草房子》等10本;世界著名少儿历险故事丛书——《奇境历险》、《绝路逢生》、《鲁滨逊漂流记》等6本;《中国儿童阅读文库》——小说篇、古诗词篇、散文篇;世界著名童话系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童话365夜》;世界著名神话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童话故事集》、《红岩》等。
3.浏览类。
指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生活社会中他们不仅应该接受传统的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主要报刊有《小学生学习报》、《少年儿童故事报》、《报刊文摘》、《衢州晚报》、《少年报》、《读者》、《小学生时代》、《少年博览》等。
三、指导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新型玻璃》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如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套这样的房子,它可以飞、可以潜水、还能冲出宇宙,寻找更新的世界。”有的同学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汩汩泉水涌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2.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3.重视技能训练,培养阅读方法。  
重视加强阅读步骤与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第二步细读,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第三步熟读,要求写读书笔记。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1.在读书时,保持姿势正确。
坐姿:抬起头,挺起腰,坐端正;看姿:保持眼与书的距离,一尺左右。引导学生爱惜书,将书用旧报纸等包起来,平时翻书时轻轻翻,保持书内页面整洁、平整,没有褶皱,并不乱丢、不乱撕书。每次读完书将书放在固定的位置。为了保护眼睛,阅读半小时就要让眼睛活动、放松,做眼保健操或休息远眺。这些都需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渗透,一旦学生都做好了,这个好习惯就养成了。
2.养成默读的习惯。
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  
3.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形成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可以说是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而且这是长大以后没有办法弥补的。这时的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老师的引导。在这样一个黄金时期,我们把人类文化的精品,把最优秀的文章精心选择之后推荐给留守儿童,引导他们阅读,这意味着他们从人生一起步就与最精粹的文本对话,与最杰出的人物、最高尚的灵魂对话。让他们也和其他学生一样,不输在起跑线上,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有责任担负起让阅读成为留守儿童生活的一部分的任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5
布置好课外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布置好课外作业呢?
“要求学生课外作业做好两个一”
开学初阶(三年级),学生作业错误较多。很多学生自控、自学能力差,家庭作业经常出现十几个人一字不写的情况。改变原来课外作业的布置方式,要求学生做好“一道计算题、一道应用题”并且提出要求:全正确才算好,以“优”为标记。制定一月一统计,评出课外作业最认真的同学。并且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布置了A、B两种类型的课外作业。其中班上较好的30人做A类有一定难度而且有趣味的题目。剩余15人做难度较小的B类题目。第一天,做A类题的有8人为“优”,B类有7人为“优”。
第二阶段,经过一月的训练,统一了课外作业。一个月之后,较差的15人明显地提高了计算能力,能够解决基本的应用题。统一课外作业,都做同一种题。还是以“做好两个一”为要求,把一道计算题改变为文字叙述题;把一步应用题改为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