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饭呢?

如题所述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自然灾害,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自然灾害很容易会引起灾荒,在这个情况下,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朝廷通常会选择开粮仓赈灾,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就能注意到,赈灾时一般都是设粥棚施粥,基本上不会煮干饭,这是为什么呢?

煮粥和做饭有多大的区别?

其实在家中有做饭经验的读者,应该对于煮粥和做饭之间的区别都有所了解,如果粥煮的稀一些,那么半碗米就能煮一大锅粥,让5-6人喝饱问题不大,但是同样的半碗米,如果是煮成干的饭,那么可能还不够食量大一点的人一个人吃,看出区别来了吧?

可能有人要说喝粥基本上是水,撒泡尿一会就饿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煮粥的前提是什么,是去赈灾啊,都需要去赈灾了肯定已经出现粮食短缺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朝廷而言,优先考虑的不是多少人能吃饱,而是尽可能少饿死人,所以在供应的粮食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让更多的人有口粥喝,一口粥虽然喝不饱,但是也饿不死。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去赈灾的一段让我印象非常的深刻,在和珅的眼中灾民甚至连一个人都算不上,虽然这种看法有些残酷,但是在灾荒爆发的时候这就是事实,很多穷苦的百姓真的就只是为了一口吃的活着,这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别说是一碗粥,就算是骡子和马吃的糠也算是美食了,更多人啃树皮,吃观音土,不也得想法活着吗?

在历史上的一些赈灾事例

皇佑二年,宋朝遭遇了一次大旱,很多地方一直都没有下雨,宋仁宗让官员们四处祈雨但是却没有任何的收获,因为干旱农田颗粒无收,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饥荒,就连道路上都到处是饿死的尸体,所以北宋朝廷下旨让各地打开粮仓赈灾,让各地的富商协助朝廷捐钱捐物赈济灾民。

但是这些灾民大多是得看天吃饭的,如果就靠朝廷开仓赈灾,那么多人每天单是管吃就是不小的负担,弄不好还有发生民变的危险,所以地方的大臣们也是各出奇招来改善困境,就比如当时范仲淹也被安排去赈灾,他就建议官府,寺院这些场所雇佣灾民修建官府,庙宇,不但管吃的,还有微薄的薪水。

另外遇到灾荒的时候,总是会有发国难财的,在宋朝也一样,范仲淹在杭州赈灾也面临着缺粮的窘境,富商们大量的囤积粮食,哄抬物价,范仲淹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发出告示把粮价抬到了200文一斗,大量的粮商准备运粮来卖,结果杭州一带粮食富足,粮价开始回跌,甚至比平时还便宜一些。

古代为何每到灾荒之年就会缺粮?

古代朝廷在灾荒时为了维持稳定,赈济灾民是必须的,但是也真有一些地区比较贫穷,缺少粮食,朝廷会拨给救灾的银两,大多数时候这笔款才拨下来的时候,不说能让灾民们吃饱,至少饿不死,但是到了灾区,朝廷本来拨款了十万两银子,够救济三四十万灾民,就只剩下两三千两银子了,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也是在古代赈灾时,为何最常见的是各种粥棚的原因,古代的官吏没捞够钱,谁会去管下面百姓的死活?这看上去很残酷,但是在历史上却一次次反复发生着,可能会有人问,这些赈灾的官吏难道不会被举报吗?事实上每到灾荒之年,就是古代各级官吏捞钱的好时机,官员们互相包庇,皇帝难道就不知道吗?但是他能怎么样呢,杀光所有贪污腐败的官吏,自己去赈灾吗?

结语

所以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饭?这个问题有一些何不食肉糜的感觉,谁不知道干饭比稀粥抗饿,但是问题那么多的灾民,哪来那么多粮食来煮饭呢?就算半碗粥,半碗沙也是救命的美味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我觉得是因为古代粮食产量低,而且一般出现灾荒,肯定是饿了很久的,如果直接吃干饭的话,很容易就噎住,反而粥比汤水为主,更加适合饥饿的灾民。
第2个回答  2020-11-25
因为在灾区的难民数量太过庞大,粮食消耗十分严重,并且灾民吃饭没有理智,吃干饭还会出现梗死的现象,稀饭更能让人接受。
第3个回答  2020-11-25
因为古代发生灾难的时候,灾民都会非常多,如果煮饭的话,粮食根本不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