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赈灾为何大多施舍粥,而不是干饭?

如题所述

朝廷每一次都是选择以开“粥厂”的方式进行赈灾,开放粥厂目的也是很明显,同样的粮食做出“粥”的成品要远远多的多余“干饭”,所以做成粥虽然没有干饭挡饥但是可以拯救更多的灾民。

古代的生产水平远远不如现在,所以古代人们很经常就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好少能有平民百姓攒下粮食或攒下银两。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在古代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干旱”或者“水涝”的天灾,也没有很好的补救措施,不像现在有发达的水利灌溉技术,古代的时候就只能过着“听天由命”的生活。

粮食的产量不高就意味着一旦出现天灾就要挨饿,而且产量不高国家的储备粮食也不会很多。这个时候朝廷为了能够救助更多的灾民于是就把赈灾粮做成了粥,虽然喝粥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饥饿问题但是却可以保命。

古代时候的商人很经常就会在出现天灾欠收的时候故意抬高粮食的价格谋取更高的利润,这样本身就没有钱财的百姓就更加没有了生存下去的资本,所以他们就只能成群结队的进行乞讨等待朝廷的赈灾。而朝廷每次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都会向灾区发放赈灾粮食和赈灾银,不过很多时候赈灾银到达百姓手中的时候只有原来的很少一部分。

而粥厂开设条件也是比较苛刻,很多时候都会把粥厂开设到郊外,而且每天只有固定的时间才开放粥厂,除了面对上面的贪官之外还要面对那些不是灾民的人来冒领粮食。在清朝的时候就有赈灾官员特地在煮好的粥里面放上一把沙子,虽然影响了口味但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0
因为古代赈灾粮食比较有限,施舍干饭太浪费粮食了,而且粥里既有米也有水
第2个回答  2020-02-10
第一干饭成本比较高,第二特别饥饿的人吃干饭容易撑死。所以只有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