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帮忙叙述课文

要简要叙述课文,不要这篇课文,你们不用粘贴课文来了。我要的是100字内的叙述课文,
也不要这个: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
也不要: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40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贴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40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8
最后一课
1.主旨
《最后一课》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这篇小说还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学了这篇小说,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认真学好科学知识,为振兴中华贡献青春。
2.结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最后一课》的情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这篇课文的情节,也还有其他分法,比如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四部分;又如分为“上课前”和“上课时”两部分。总之,只要是能清楚揭示情节发展层次的划分方法,就都可以成立。但比较起来,两分法虽然可以成立,但失之于太粗。以三分法最为适当。
3.链接
关于《最后一课》的教学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教师进修学校 包勃
罗曼·罗兰说过:“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创造,教师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下面以《最后一课》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
一、定好教学目标
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布卢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定好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教学就会在矛盾无定的迷津中踌躇不前。
二、定好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体现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将学生感情融入到小说情境中去,再把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升华到学生热爱自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的,而体现人物爱国主义旋律的“乐曲”,恰恰是课文的重点句,所以,把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重点句的含义作为重点,教学时才能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与小说思想感情存在两大差距:一是国别,二是时代久远,所以要把迁移学生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三、倒车回环法
倒车回环法是根据本文结构的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
四、更新教学组织形式
(一)目标倒推导入法
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们上完上一学期最后一节课时,一定非常高兴,如同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蓝天。现在你们设想一下:在六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又在南京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半个中国沦陷了,学校里日语课取代国语课,那时如果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国语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目标导入用了时代倒推法。由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切身感受到的高兴心理与学生想象的六十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课的心理导入新课,把时代的镜头倒推了六十多年。学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种心理培养了学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导入用疑问做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思考的余地。苏霍姆林斯基说:“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想象思考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兴趣。

(二)课文内容倒领法
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在黑板的右侧竖着写“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然后激发“老师为什么先写这几个字?”

先板书这几个字,即写出了课文的灵魂,目的是用课文灵魂来统帅本文的学习。这样的教法一反以往“顺叙”的教学和模式。这样不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还给学生一种“尝新”的感觉。
教师激疑启迪了学生潜在智慧的思维,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马克·吐温讲过:“人的好奇心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
学生答疑后教师点拨:“‘法兰西万岁!’是课文的灵魂,是人物爱国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然后提问:“铸成本文灵魂的‘血和肉’课文重点语句是什么呢?”请学生默读并圈点课文与本题有关的重点句。
当学生圈点后,我把话题一转:“同学们!想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此文的吗?”在关键处留下了悬念。
这一问题在学生刚刚平静的思维湖面再投石,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教学环节。
(三)作者、时代背景读后讲
这样打破了老式的解题、作者、背景……教学程序。对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解决难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以文魂统帅分析重点,解难点
(一)分析重点
以母子系统问为导线。
点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书上圈点好铸成文魂的‘血与肉’,这些重点语句的描写表现出了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文笔凝聚在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成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上。”
到此学生也解开了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先写这几个字的原因。
教师提出两大问题(母问):1.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2.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达出来的?
这两问的答案是课文灵魂的两根主动脉,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用两个母问为源头设计支流问题(子问)作为分析重点。
子问题设计:
1.小弗郎士:A.学习态度有什么变化?B.感情有何变化?C.思想感情如何变化?D.主要心理活动是什么?
2.韩麦尔先生:A.衣着有什么变化?为什么?B.怎样自责的?怎样赞美法语的?监狱大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C.表情如何?D.动作是什么?怎样理解他的表情和动作?
(问题设计可以制作成投影片,既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有利于直观教学。)
母子系统问像根线穿起了课文的重点,学生按问题导线找出了课文重点句。
(二)突破难点
重点分析后,学生理解了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对自己祖国及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缩短了学生与国别、时代的差距,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这就找到了解决难点的突破口。
我又顺势点拨:“同学们!你们学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后,对自己的祖国和祖国语言有什么感受呢?”学生通过谈感受,使自己的感情融于作品人物思想感情之中,自然又升华到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至此,也顺利地完成了本文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目标。
六、倒车回环的教学效果
倒车回环法,以课文灵魂为龙头,再以“母问”为源头,以“子问”为支流,穿起了课文的重点,构成了“母子”系统问,解决课文重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下课后,学生围着老师说:“老师!多给我们上点这样的课吧!”学生发自纯朴心灵的真话,增强了教师教学创新的意识。
第2个回答  2009-03-05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课文开始到"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校后所见。
第一层(1-6自然段)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
第二层(7-9自然段)弗郎士到校后的异样感觉。
第二部分(从"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到"我真永远忘不了")描写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
第一层(第10自然段)教室里不同寻常的严肃气氛。
第二层(11-13自然段)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第三层(14-20自然段)上语法课。
第四层(21-22自然段)上习字课。
第五层(23自然段)上历史课和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从"忽然教室的钟敲了十二下"到结束)韩麦尔先生悲痛地写下"法兰西万岁"结束最后一课。注:本文的分段还有以下两种分法,写在下面供参考:
1、第一种情况: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从开始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第二大段(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我真永远忘不了")
第三大段("忽然教室的钟敲了十二下"到结束)
2、第二种情况:分两大段
第一大段(从开始到"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第二大段(从"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到"你们走吧")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第3个回答  2009-03-07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课文开始到"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校后所见。
第一层(1-6自然段)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
第二层(7-9自然段)弗郎士到校后的异样感觉。
第二部分(从"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到"我真永远忘不了")描写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
第一层(第10自然段)教室里不同寻常的严肃气氛。
第二层(11-13自然段)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第三层(14-20自然段)上语法课。
第四层(21-22自然段)上习字课。
第五层(23自然段)上历史课和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从"忽然教室的钟敲了十二下"到结束)韩麦尔先生悲痛地写下"法兰西万岁"结束最后一课。注:本文的分段还有以下两种分法,写在下面供参考:
1、第一种情况: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从开始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第二大段(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我真永远忘不了")
第三大段("忽然教室的钟敲了十二下"到结束)
2、第二种情况:分两大段
第一大段(从开始到"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第二大段(从"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到"你们走吧")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第4个回答  2009-03-03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以及战争的无情。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