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不是很得民心的清朝和元朝,后来为什么得到了天下?

如题所述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的表述,在古代不少典籍里面都出现过。

比如,《孟子》里就记载“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还有《三国志》里面也记载,司马懿去世的时候,曾对他的两个儿子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唐朝的时候,魏征也曾对唐太宗说过这样的话:“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征谏太宗)

其实,记载这种表述的古代典籍,还不在少数。

元朝和清朝两个朝代,当他们入主中原的时候,遭到了中原老百姓的极力反对和抵制。而元朝和清朝当时也没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来阻止老百姓的这种抵制行为,可是,为什么元朝和清朝却取代了宋朝和明朝,获得天下了呢?是不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到了元朝和清朝的时候,就不适用了呢?

其实就算在元朝和清朝,这句话依然是适用的。

不过,这句话其实并不是古人认为的得天下的最正确的表述。古人认为得天下最正确的表述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前面三个古代名人的表述。

孟子所要表达的,其实是“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他把老百姓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孟子的这种表述,并不为绝大多数的古代统治者所接受。当年本来没读过什么书的朱元璋,当他第一次看到孟子这样表述的时候,非常生气。认为孟子说的完全是大逆不道,怎么能够说老百姓比君王重要呢?一怒之下,他要把孟子从孔庙里面逐出来。后来虽然因为大臣们极力劝阻,他终于没有做出这么荒唐的事情,但他还是组织了一批人,对孟子的书进行了大力删改。

朱元璋的做法,其实是表达了古代几乎所有统治者的心思。只是其他一些统治者不好意思这么说,没有朱元璋这么大胆而已。

(朱元璋)

司马懿虽然认可了“民心”,但是他并没有把民心放在绝对的地位。他当时说的,除了“民心”以外,还有“君子之心”和“诸侯之心”。显然后面两个,才是他要讲的重点内容,前面的“民心”只是背景墙而已。

魏征的表述,其实是一种对“民心”的偷换概念。魏征实际上是要求唐太宗纳谏,听得进“人”的意见。他这里所说的“人”,可以是“民”的意思,也可以是“别人”的意思。因为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因此那时候都把“民”说成是“人”。但是他这里的“人”,也可以代表是其他意思,比如说是大臣。魏征的是想告诉李世民,你要是不纳谏,就会失去“大臣的心”。魏征把“大臣的心”,说成是“民心”。

也就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虽然在古代非常流行,但其实并不是古人认为的得天下的最正确的表述。那么,古人认为的,得天下的最正确的表述是什么呢?

是“天命所归”。也就是说,是“得天命者得天下”。这一种表述,是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全盘接受的。

元朝和清朝虽然并不得民心,但是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天命所归”。

(雍正皇帝)

“天命所归”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之所以能够当皇帝,之所以能获得天下,是上天赐予你的。上天赐予了你,你就会得到天下。反过来,如果上天想把这个“气数”收回来,你就将失去江山。这样的情况,就叫做“气数已尽”。

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对汉人文化中的这种表达,也是深谙其道的。他们曾经多次说过这样的意思,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比如雍正皇帝的时候,一个读书人曾静曾经挑唆岳钟琪造反。照理说,这样的人完全应该被凌迟处死。但是雍正不但没有处死他,反而还搞出了一本《大义觉迷录》的书,发放到全国各地,并且让曾静去各地演讲。

演讲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清朝的天下,是“天命所归”;雍正当皇帝,是“天命所归”。

而元朝和清朝,尤其是清朝,正因为特别强调这一点,后来慢慢地,这也就成了整个天下人的共识。

当然了,并不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观点没用,只不过要看这个观点是在什么时候表达的而已。清朝末年的时候,清朝受到太平天国的强烈冲击。当时清朝就不断宣扬太平天国是邪教,是逆流,太平天国不得“民心”,而清朝是正统,清朝是得“民心”的。

由此可见,这句话在什么时候正确,并不确定。主要看这句话在什么时候,被统治者利用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4
清朝和元朝不得民心是因为在当时他们算是外族,但由于他们军队实力强,再加上宋朝末期和明朝末期贵族们的腐败,使得清朝和元朝轻松入关,取得了天下。
第2个回答  2020-11-14
因为前朝太腐败,逐渐走向了衰亡,而他们刚好实力增强,所以就乘势而起了,取代了汉人王朝。
第3个回答  2020-11-14
因为明朝和元朝都是“天命所归”, 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当皇帝就是上天赋予自己的能力,成了整个天下人的共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