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生活化的品德教学

如题所述

《思想品德》教材是围绕初中学生的生活来组织编写的,教材的内容体现了生活化的课程理念。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首先,要优化、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上好每一节思品课,都必须先认真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挑出考点。这一点很多老师都做到了,除了把握好课本,还要参考教师教学用书里的教学分析、教学建议和从网络中收集相关的最新的教学资料,全面把握课程的目标,展开教学。但是也有不少老师在备课时,被教材束缚了,不懂得去用教材,大都按照教材的框框来展开,成了教材的奴隶。其实备课的关键是要懂得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这样学生才会兴致盎然,而且真正地达到教育的效果。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给我们的是一个启示,我们大可不必全部用教材里面的资料,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合理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甚至可以适当的加上我们本地区的一些生活元素,灵活处理教材,在生活中备课,学生易接受,而且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而不是满堂灌,纸上谈兵,也免去了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

其次,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有所用。一要贴近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所选取的事实要注意从学生的同龄人或其身边选取。只有选出那些既有教育意义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佐证,才会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好奇心和关注度,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我发现班级的卫生搞得不好,地板比较脏,显然是昨天的值日生未打扫,于是即兴发挥,先让学生检查讨论班级的卫生状况,要求谈谈他们自己的感受。学生就议论开了,有的举报某同学随便乱扔纸屑并要求教师处罚乱扔垃圾的人,有的指责昨天的值日生没有责任心,没做好作为值日生必须做的事,有的则面露愧色并自觉弯腰捡起自己座位旁的纸屑。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引出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的课题和“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的道理。二要贴近学生关心的生活。如歌星、影星、球星的生活等,以“偶像崇拜”为切入口,让学生自己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谈谈这些人成为“星”的艰难历程,引导他们不要盲目的“追星”,而要学习他们敢于拼搏,努力奋斗的精神,形成积极的自我新期待,主动把握自我,发展自我。三要贴近学生向往的生活。比如网络生活,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但网络也使许多学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怎样才能成为网络的主人等。

最后教学要引导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学会应用。思想品德课不仅要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导之以行,服务于生活是思想品德的落脚点,也是检验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一面镜子。例如,七年级在讲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挫折时,在面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引导学生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在“成长中的我”的生活道路上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八年级在教学对网络、逆反心理、竞争等问题的认识时,学生往往只看到其中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不利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运用一些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从而使学生感受在“我与他人的关系”的生活过程中真正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逆反心理具有两面性,竞争的利与弊,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九年级在即将告别初中生活时,是劳动就业,还是升学?是升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家庭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使学生感受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必须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书本知识、分数是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满腹的书本知识,但生活不能自理,每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束手无策。生活是千遍万化的,纷繁复杂的,生活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观点对一些具体问题有比较全面的、客观的认识是新课程面临的一大问题。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