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品德教学生活化

如题所述

1、形成学校德育核心,提升学校德育氛围
课题的研究让各个学校找到了学校德育工作主心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育德思想,近两年来,各个学校找到德育的中心点,双山小学以校园文化来营造德育核心,建设好学校校园文化,让学生生活在“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文化氛围中。2011年10月,在晋江市校长研修活动中,各街道校长对双山小学的校园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石圳华侨小学少先队活动有了质的飞跃,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迸发更大的学习激情;又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队员的体验,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2010年12月李棉棉老师执教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荣获镇队课评比一等奖。岱峰中心小学家校联系教育方式让家、校、社一体化教育成为了现实,学校教师秉承“先教会家长再教会孩子”的原则,让家长与孩子共同配合,完成每个主题单元的作业,让孩子去实验、去感受、去体验,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孩子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家长由起先的漠不关心到被动完成老师需要亲子共同完成作业,发展到现在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参与,甚至有的家长好似孩子也乐在其中,家长学校的开展更让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加有的放矢。
2、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自从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很好的更新,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重新定位在教学中的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堂资源的开发者。一年多的实验工作,提高了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及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能力,形成了独特性的教学风格。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和经验反思,教师的反思研究意识和能力得到加强教师对活动化教学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同时实验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得到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实验教师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论文撰写、理性反思等能力得到较到提高,在实验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10月,瀛洲小学顺利承办晋江市《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研讨活动,2012年5月,洪良清老师凭借《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荣获泉州市教坛新秀称号。
特别可喜的是教师平日里养成了善于反思和总结的习惯,在学习专业刊物的同时,以经验总结的形式入手,提炼出自己的教学理论,撰写论文,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2011年至今,课题组老师共撰写了相关论文近40篇,其中洪良清的论文《别让家长输在品德与生活的起跑线上》荣获晋江市品德论文评选二等奖,许金禀老师攥写的论文《构建触动心灵的班级文化》获晋江市德育论文评选三等奖,陈秋吟撰写的《构筑绿色实践》收入晋南分会论文汇编,洪良清、王凤艺、王聪聪、李棉棉、李雅双、许金禀、蔡秋艺、林丽生、王晓龙等老师撰写的论文均在金井镇品德论文、家庭教育论文和德育论文评选获奖并收入镇教育教学论文汇编,课题组还专门编印了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集,并形成了一本较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汇编。
3、关注学生生活需求,点燃学生参与热情
品德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说教,但品德生活对学生却是充满了诱惑。岱峰中心小学家长的支持让孩子体会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家长的参与让孩子的品德作业从开始不知道如何完成,只好随便地应付转变明白如何完成、用心地完成,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大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瀛洲小学生活化的作业布置,让孩子对作业充满期待;石圳华侨小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从生活入手,更多地从体验、感悟、理解中让学生受益,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双山小学学生在没有强迫、束缚感,只有自由、平等感的环境下自身的潜能充分得到锻炼和发挥,并享受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由此他们更加乐于参与这种社会公益活动,他们在体验道德情感的过程中也培养起了社会道德需要。孩子们会参与,是因为他们也有需要,我们课题的研究正是给了他们这样的需求,自然可以点燃他们的热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