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结合《古代诗歌四首》谈谈古代诗歌教学是对小学教学的继承并有所发展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一、对小学教学有所继承并有所发展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则缺乏了解。进入初中学段,要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

但另一方面,例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又应有别于小学教学。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而要更进一步,使学生对诗的情境有所体认,对诗的思想情感内容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1.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答案: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这里小学能达到第二任务“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而第一任务“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则阙如。可以看出,小学读诗重在感受和体验初中,初中读诗既感受体验,又理解辨析。

2.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答案: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曲奇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及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游行无踪,暗欲正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这里要引导学生体会杨花、子规的深意,这是初中教学才有的任务。

3.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答案:这一联千古名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认真品味。首先要理解字面的意思,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可见船在江中,而写景的观察试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小学能完成前一任务(情景),初中能完成后一任务(对偶精妙)。

4.《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答案: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次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思想的凄切心情。

小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能体会到诗歌的基本氛围,但对于“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一艺术手法的把握则是初中的学习内容。

也就是说,小学古代诗歌教学以启发形象思维为主,初中则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兼顾(还添加对古诗文体的认知);或者说,初中教学融合了小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又更加扩大而深入。借此强调,一方面要通过朗读、背诵引入古代诗歌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适时申说;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过多、过细地讲授,避免单纯理性地理解作品,避免过深地分析艺术手法。有些教学任务应延缓,待日后完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