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上班天天受气,还有人舍不得离职?

如题所述

上班拿着低工资,天天受气还舍不得离职,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钱。
如果钱到位了,工作再累再苦,受再多的气,有的人也能够忍受。当钱不到位,又找不到更好的替代选择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说舍不得离职,只是没有更好的选择。
而眼下,当疫情进入到第三个年头的时候,疫情对原本就拿着低工资的人的冲击,自然也就更大。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当供给源源不断地增多时,由于竞争力的薄弱,企业很容易找到替代品,无形之中,他们的议价能力就被削弱了,工资反而会更低,日子过得会比以前更苦一些。
之前看到过一个报告,大意指的是在新冠疫情来临后,最富有的人的资产上涨了,相对那些比较贫困的人,资产反而还下降了5%,这说明什么?
当不确定性的黑天鹅事件来临时,富人的抗风险能力,其实是比一般人要高得多的。
对那些普通人来说,失业和就业,永远是困扰他们最原始的两个问题。
当经济状况普遍不好时,薪资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对那些原本就担心自己失业的人来说,有工作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离职更是一种奢望。
以我朋友为例,他在一个小厂里,厂里也就十个人,在疫情之前厂里效益还不错,虽然小,但也是五脏俱全,不过今年因为疫情封控的原因,厂里接不到订单,也卖不出去。
再加上老板因为酒驾被抓了,一个十来个人的小厂,也有将近两个月没有发工资,在这样的情况,朋友很快就花光了为数不多的存款,没了工资,房租也有几个月到期,着实困难。
如果那位老板没有酒驾出事,大概率可能也发不出工钱,老板处境不好过,身为员工处境只会更艰难。
这种传导链条,是自上而下传导的。
其实因为疫情封控对制造业的影响,可能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料之中。
一些中小工厂,过去还能接一些订单,工人和工厂主都能够有一定的利润和不错的薪资,但随着疫情的加剧,工厂订单减少,那些过去原本能够加班一个月拿四五千的工人,现在可能就变成了只能拿两千多。
为什么呢?
因为订单减少,相应的工厂就会减少加班甚至没有加班,周末双休,一天八个小时的工作,一个底薪加上一些全勤奖励,再扣掉伙食费和住宿等费用,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只有两千多三千,这就是现在一些制造业的现状。
工人气不气?工资少了,加班也少了,每天还得接受各种领导的刁难,工人肯定也会生气,但离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
显然不是。
对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来说,被替代性实在是太强了,当我们在抱怨工资低、工作还受气的时候,可能还有人甚至连工作都没有,你离职了,有的是能够补上,这就是目前的困境。
这已经不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了,也不再是00后所谓的脾气大开除领导的调侃了,当我们认真审视这个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工资低和受气几乎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过去经济高速增长,遍地都是机会,遍地都是新的工作,哪怕是你把老板炒了,第二天你都能够找到新的公司,但今天不同了,当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处处受制时,工作反而成了稀缺品。
哪怕是以00后如今的傲气,也会慢慢被磨合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成年人的职场世界里,又何尝不是这样。
舍不得离职的背后,其实恰恰是一种迫于无奈迫于现实的辛酸,尽管我们都希望付出和回报能够成正比,但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收入增长速度越来越低甚至有倒退的倾向时,我们所能够做的,其实就是坚守。
在坚守的同时,尽可能地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提高自己影响收入高低最核心的东西,专注做这些,你就能够离成功更进一步。
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误区,觉得一些人在生活中明明那么蠢笨,了解得也不多,为什么收入是自己的好几倍,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知道跑步能够分泌多巴胺并不能让你多赚一千块钱,但如果你的运营能力很强,这就能够让你收入比他多几倍。
因此当我们在说学习时,有一个比较功利性的做法是什么?就是先把你专业领域内的东西学精了、学深了,在业务能力比别人更强,哪怕你在生活中对一些百科知识是一窍不通,但这也不妨碍你拿高薪。
多赚钱这件事短期内看起来很难,但长期来看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多一点点长期主义,专注于提高你收入的那一项能力,用80%的精力去做那20%最重要的事情。
如此,便一定能够获得回报。
最后一点是,世界首富马斯克在谈到什么是最难的问题时,他这样回答:对我来说,拥有一个正向反馈纠错机制是最难的,因为它可能帮助你在什么时候能够做对、什么时候能够及时止损。
当你在做一件事时,你的大脑意识到了你不该做的时候,你最好就应该适时停止,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去做能够为你带来长期价值的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