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是怎么样的?对张学良的评价

如题所述

对张学良的评价

张学良,中国近世史上的风云人物。如果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
要改写。
就事实而言,
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
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
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
纨绔子弟,
做人风流等。
他所执
行的蒋介石
“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
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
可以
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
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
气壮。

但是,
我认为,
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
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
但只
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
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
不客观评价。
张学良为什么一直
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
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

在我看来,
少帅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
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比如:
1928

6
月,张学良
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
12
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
军司令长官;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
12
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
1935

10
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但
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
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说最为著名
的“西安事变”
,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
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影响下,
少帅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但都遭到拒绝。
1936

12

12
日,
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以后,
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
并派
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
杨正确解决事变。
西安事变使得和平统一战线形成,
国共共
同抗日的局面形成。
不仅从危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
让中国从内战
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
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
献。但是,事变发生后,少帅却被蒋介石判刑,囚禁;受到蒋介石的监视长达
50
年之久。
可以说,少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难得的牺牲。

所以,
在我们今天看来,
无论张学良是服从于国民党也好,服从于共产党也好,他始终
是坚守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比如,在学生时代,
他参加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二十一
条”运动;从参加内战之时起,他就开始了反对当军阀,反对军阀割据和混战,反对军阀扰
民害民,
力主和平统一与和平建设,
力主对外征战的思想与主张,
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工
作;
1928
年,为了反抗日本侵略,发动东北易帜;
1929

7
月挑起“中东路事件”
,发动
“抗俄战争”

1930

9
月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基本上制止了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为
中国“再造统一”


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所醒悟,坚信惟有联共抗日才是出
路„„这些都说明了张学良的爱国情怀,
他真正是一个爱国将领,
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还是
国民党方面都是不能够抹掉他爱国行动的历史证据的,
我们也应该给他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
评价,不可以因一时错误而抹杀掉所有的功绩。

张学良晚年侨居美国,
从未回国。
对于张学良从来没有回过大陆这个问题,
答案有的归
咎于身体原因,
有他晚年归信基督教的信仰原因,
也有归咎两岸的政治原因。
对于两岸政治
因素一项,
有人认为张学良不想表态偏向两岸中任何一方的政权。
这也能够说明张学良是一
个爱国将领,
从不偏向国、
共任何一方,
所做的事情都出自于自己内心的爱国热情,
无论国、
共谁对谁错,对张学良来说都无所谓,但有一点是不容出现任何错误的,那就是始终爱国,
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主权不受侵犯。

在军阀的后代之中,
张学良是难得的将门虎子,
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
尽管爱国主
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
他为祖国和平统一,
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
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
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
垂青史。

张学良在十几岁时,就忧国忧民,成为爱国狂。然而,爱国狂却不等同于爱国主义者,
让他最终成为爱国主义者的,
是他终生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目标,
是他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
懈努力的实践。实现东北易帜、调停中原大战、发动西安事变,在这三次终止内战局面中,
三次扭转历史方向中,都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者的胸怀与魄力。在发动西安事变后,
让他付出了被囚半个世纪的代价,
被囚半个世纪,
在古今中外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但他却
始终无怨无悔,表现出一位真正伟大爱国主义者的圣洁心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13
张学良这个人很复杂,跟国*两家都有关联,总体讲还算一个有正义感爱国心的人,不过历史上所作所为很复杂,夹杂了军阀实力、个人声誉等私心考虑。
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多年以后张学良在对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中,称其误长官,害朋友,毁部下,莫此为甚(见凤凰卫视专访),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送蒋**回南京的举措,是大手笔。正是如此,维护了蒋介石的威望,保证了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权威。对于蒋介石来说,软禁张学良,也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为了解决东北军集团的遗留问题。抗战胜利之际,东北的接收成为国*双方力争的焦点,国*政府内有让张学良出山的提议。如果南京方面让张学良出面回到东北,情况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对此,中*有一个十分厉害的策略,率先向蒋建议,请张学良出来回东北。这恰恰加剧了蒋的疑虑,而彻底否定了让张学良出山的提议。应该说,这个心理战,中*打得十分漂亮。
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附注:“不抵抗政策”的真相
九一八事变为蒋**一贯的“不抵抗政策”所致。近年的研究表明,实际上“不抵抗政策”是张学良和蒋**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张学良之“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而蒋介石之“不抵抗”,则是为了贯彻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路线。
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下令撤退,而蒋**迟至9月19日晚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自己也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3-12
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
第3个回答  2020-11-14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