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出自:老子[春秋战国]《道德经》

原句: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释义: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得与失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人类一定要正视自己的力量,一定要使自己的实践活动符合自然规律,不要做出过激行为,否则绝对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9

意思是: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这就是说,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也一定会失去应该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能有得。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

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得与失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人类一定要正视自己的力量,一定要使自己的实践活动符合自然规律,不要做出过激行为,否则绝对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道德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老子曰:“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这就是说,当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必然会失去必须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去才有得到。豁达面对“得”与“失”,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武则天从小性格刚直,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理,深谙政事。做了才人后更得皇帝宠爱,然而却遭到王皇后和潇淑妃的妒忌,于是,三人开始了后宫之战。最终,武则天以其缜密的政治头脑和霸道的手段赢得了胜利,为今后的鸿途铲平了障碍。从此,武则天扩大了她的野心。李治驾崩后,她运用各种手段得到了帝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然而,得到了天下的她逐渐发现,自己除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他的都一无所有,因为一路的披荆斩棘的同时,她同样失去了亲情、爱情和一个女人拥有的柔情。看罢这一生的得与失,她最终选择了豁达面对,无字碑前,功与过,任后人评说。我想,可能正因这份豁达的胸怀,她才不致招来背后的种种骂名。

山口百惠曾一度叱咤日本歌坛,她以清纯美丽的外表和独有的歌声力压群雄,在舞台上尽展风采与魅力,无数人为之倾倒。她不断的努力终得回报,提名与奖项接踵而至。在得到无尽的鲜花、掌声与肯定后,她更想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于是,在找到真爱后她毅然在事业的巅峰时刻退出歌坛,享受普通人的幸福生活。然而,得到了甜蜜就意味着要失去她热爱的事业和闪光的舞台,曾经为之付出的一切都将成为永恒的怀念。事业与家庭,她最终选择了后者,以一颗豁达的心面对得与失而并不后悔。山口百惠的此举为艺人做出了良好的典范,成为一段佳话。

当我们得到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后,便会开始又一份追求,而冥冥中却遗失了另一种美好。此时,不必怨天尤人,因为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以一颗豁达之心面对一切,跳出心灵的角落,接近更灿烂的阳光,走上更宽阔的道路,“一蓑烟雨任平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4-26
你所问的这段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第二十三章: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从事于道的人,道也容易接受他。从事于德的人,德也容易接受他。没有道德的人,无德之人容易接受他。 狭义的道本义指行走的路,后来又指道德,道义、正义,指方法、技巧,还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等等。而道德经里的这种“道”是宇宙的本原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