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中,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如何?

如题所述

儒家提倡三纲五常,其中就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刘备白帝城托孤,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他亲口对刘禅说:“你待丞相,要以父事之。”言下之意就是刘禅要把诸葛亮当作父亲一样来侍奉。在朝廷的名义上,刘禅是皇帝,诸葛亮是丞相,刘禅是君,诸葛亮是臣,诸葛亮应该服从刘禅。但在朝政处理上,在私下,刘禅幼小,没有经验,需要诸葛亮的全力辅佐,诸葛亮为长辈,为父辈,刘禅为晚辈,为子辈,二人应该是师生关系,父子关系,刘禅应该充分尊重支持配合诸葛亮的职权,听从诸葛亮的调度安排。因此蜀汉才有“军国大事,咸决于亮”的情况。刘禅是名义的掌权者,诸葛亮是实际的掌权者,这是刘备的遗托,也是当时蜀汉最正确是决择。事实证明,在危急存亡下的蜀汉,正是在诸葛亮的一力支撑治理下,才转危为安,才有了公平法治,国富民安,路不拾遗,才有了南征北伐,东和西结,才延续了蜀汉四十余年的国祚。

一切变化都在诸葛亮死后发生了。当时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积劳成疾,因病去世。消息传到成都,举国皆哀,按理说,此时应该全国奔丧,以祭悼诸葛亮的在天之灵。但让人惊讶的是,后主刘禅竟然下令不允许为诸葛亮奔丧。后世常说刘禅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主要是诸葛亮在生前对刘禅有所交代,担心诸葛亮之死将会使蜀汉三军大乱,曹魏有机可乘。这个道理虽然讲得通,但要知道刘禅此时可是将诸葛亮当成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作为帝王,不应该完全禁止奔丧吧?从这里多少可以看出,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好。 

不仅如此,刘禅还不允许百姓为诸葛亮立庙,老百姓没办法哀悼,只能跑到路边祭祀。刘禅之所以没有点头应允,主要还是当时还没有臣子立庙一说。对于这件事,刘禅谨慎一些并没有错,而且迫于百姓们给予的压力,刘禅最终还是同意了为诸葛亮立庙这件事。但这个同意,或多或少都建立在不满与抱怨上,毕竟这感觉像是被人胁迫而做出的决定。 

从以上几件事可以看出,虽说刘禅十七岁继承大统,遵照刘备的遗嘱,对诸葛亮极为尊敬,甚至不惜交出大权。但他一个青春少年,本身并不愚笨,自然心中有大志,而这份志气却因为诸葛亮的存在,无法施展。说白了,这个时候的刘禅还处于叛逆期,即便有刘备的遗嘱,内心之中还是会对专权的诸葛亮有些不满的。此时已经二十七岁的刘禅已经不是当初懵懂的少年,他已经在诸葛亮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与想法,因此对于这些诸葛亮的身后事,在自己谨慎思考后作出了决策,这于情于理都是正确的。从这方面来看,刘禅或许多诸葛亮有一些小的埋怨,但两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非比寻常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0
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是非常好的,都知道他们是君臣关系也是义父子关系,刘禅将诸葛亮看作自己的长辈,敬重有加。
第2个回答  2020-07-10
并不和睦,刘禅继位时太小,且确实资质不佳,诸葛亮有些看不上刘禅的,但感念先帝之恩,接受托孤也是尽心辅佐。
第3个回答  2020-07-10
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是非常好的,网上有很多说关系很坏的都是错的,刘禅对诸葛亮还是很尊重的。
第4个回答  2020-07-10
关系应该不怎么好,因为刘禅当然知道诸葛亮功高震主,所以肯定会忌惮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