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一字之差呀。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杀了几个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对士族是极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则就没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为什么对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0
一、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三、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四、主要成就有: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权的基础,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
第2个回答  2006-05-30
我看曹操
汉季乱世,天下豪杰并起,战事年年不断.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此天道使然.毫无疑义,曹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个于冥冥中背负了历史使命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从一出场起,因许邵的一句“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为千百年来那个深入人心的白色脸谱。又有一句难以考证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至此,一代奸雄的称号似已成为盖棺定论。
其实无论奸雄也好,枭雄也好,都不重要,曹操就是曹操,他的价值,举三国而观,竟无一人可以取而代之。曹操一生转战四野,曾斩黄巾,讨董卓,灭袁术,收张绣,南取荆州,北伐袁绍,东破吕布,西征张鲁。又平定了三郡乌丸及韩遂,马超之乱,可谓战功赫赫。可惜赤壁一役未能告捷,否则可真要成千秋万载之霸业了。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纵横三国的人物,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在我们看来,也着实让人震惊!他的谋略,他的思想,他的性格,他的胆识,他的文采,共同构成了这位超世之杰非同凡响的个人魅力。
早在十常侍专权,何进谋诛宦官,欲招西凉董卓入京之时,年轻的曹操就预测这将是一场灾难,他对何进的决定不以为然,认为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这种话绝非一般人可以说出。它来源于曹操敏锐的洞察力和超人的气魄。结果何进不听劝阻,未几便遭杀身之祸,曹操的预言应验了。
接着董卓进京,胡作非为,荒淫暴戾,举朝之中大多对其不满。然而董卓手中大权在握,多数人敢怒而不敢言。贪生怕死者自不必提,另一些对天子忠心耿耿的文人们却也只知道用自己的头颅去为逆贼试刀。而那时唯有曹操敢于率先采用智取的方式来对付董卓。相对来说,袁绍也算得上是一位豪杰,毕竟他有和董卓正面冲突的勇气,然而这种勇气充其量也就是硬碰硬的行为。如果袁绍家没有四世三公的显赫背景,恐怕早死于董卓手下了。当时的曹操选择了行刺。这也许称不上明智之举,但对羽翼未丰的曹操而言,这是他唯一所能做的。
董卓是个不好对付的角色,曹操为了能够接近他,便委身于其帐下,对董卓甚至迎合奉承,虽然遭到一些不明故里的人的唾弃,但他终究成功了:曹操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这为他的刺杀行动创造了条件。后来曹操行刺不成,但他灵机一动转为向董卓献刀,从而化险为夷,这堪称为高明之举。曹操以后还有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但他能够一次次的化解危难,与他过人的胆识和应变能力是分不开的。
在刺董失败以后,曹操受到了通辑,也是在这时,他开始有了征集义军讨董的设想,只可惜不幸为官府所获。也是曹操命不该绝,遇到了赏识他的县令陈宫,居然弃官和他一同逃亡。传说曹操寄宿故人庄人,夜闻主人家杀猪磨刀之声,疑将害己,于是不分青红皂白,一连杀死十多人。这是曹操多疑的奸雄性格的凸现。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多疑是曹操的一种警觉。此时的曹操年轻气盛,又壮志未酬,怎能冒枉死于村人之手的风险呢?在曹操看来,与其内心的凌云之志相比,十几个人的性命自然无足轻重了。曹操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自古成大事者最忌拘于小节。而曹操心中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发出了那句震惊千古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句话吓走了同行的陈宫。这是可以理解的:曹操作为一个霸者,他的心境自然为陈宫这样的一介书生所不能梦见。
曹操的这句话不是一是兴起而想当然说出的,他的言行自始至终如一。以后他因军粮不济而借杀监粮官来稳定军心,也可以看作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在重视个人权利,人人平等成为社会主流的今天,以牺牲个体赢得的集体成就似不应当提倡。但应该说曹操在非常的情况下采取非常的措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不容过多思考的前提下,在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作为决策者,他有理由作出牺牲个体的决定。
说到三国,不能不说到谋略;说到谋略,曹操在其中可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纵观其一生,在所有的重大战役中,除了赤壁一战外,几乎没有过全局性的失败。初期实力较弱时尚且如此,到后期强大之后更可以说是无敌。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三国中的常胜将军。他的成功,在于善用谋。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出其不意,以全军之力,奇袭乌巢,烧掉了袁绍军的粮草,于是以弱为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又如攻袁氏两兄弟时,曹操利用敌人内部的不和,采用拉拢一方,各个击破的办法,再一次取得了胜利。还有后来抹书间韩遂,令其与马超自相残杀,都是出色的计谋。除此以外,对于战略形势的正确估计,可以说是曹操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说官渡之战,袁绍降将许攸的信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试想换了一个人,面对着前来投奔的敌军高级将领的建议,能够大胆采纳的又有多少?以此观之,曹公实非常人。
古往今来,不论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曹操在整个三国中对于人才的重视首屈一指,而且犹其善于笼络人心。曹操从一起家,就招览了大批优秀的人物。而且是一个荐一个,层出不穷。诸曹,夏侯自不必说,又收李典,于禁,乐进,典韦,许褚,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曹营虎将。特别是在兖州招贤纳士时,颍川荀彧,荀攸来投,又向曹操推荐了程昱,程昱又荐郭嘉,郭嘉又荐刘晔,刘晔再荐满宠及吕虔,满吕二人复荐毛玠。这样的举荐看得人瞠目结舌,真是天下英雄尽入曹公彀中矣!可是曹操并不满足于此,在他一生中,只要见到有用之材,没有一个不竭力拉拢过来。像张辽,徐晃,张郃,高览,文聘,贾诩等人,都从他处来投,极大地充实了曹操的力量。曹操的求贤真正达到了若渴的地步。他多次颁布《求贤令》,惟才是举。甚至认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恒其何以霸世!”只要有才,哪怕德行稍有欠缺也不在乎了!这一点,虽然与现在德才并重的用人原则有出入,但在当时天下尚未安定,人才极度篑乏的特殊时期,作为一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我认为是值得肯定的。
曹操攻破冀州以后,得到了一些曹军将领在战时与袁绍私通的信件。有人就主张按信上的署名清理出这些通敌者,然而曹操一声长笑,将全部信件付之一炬,不再追究。人问其故,答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有此等胸襟,天下之士敢不为曹公尽股肱之力乎?
爱因斯坦说:“伟大的性格最为重要。”和三国中其他割据者相比,曹操豁达而坚强,有着非凡的心理承受能力。曹操向来军纪严明,但对于部将因一时大意而造成的失败,却能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一句:“胜败乃兵家常事”,显现出曹操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家所具有的理性的态度。曹操爱笑,而且每于惨败之时放声大笑。这笑是对他自身的一种超越,也是给予全军将士莫大的鼓舞。赤壁一战,曹操几十万大军倾刻间化为乌有,这对于已经54岁的曹操来说,其打击之重可想而知。然而曹操还可以放声大笑!一笑引出赵云,险些丢了性命;之后照样笑,又引出张飞,濒临绝境;好容易逃脱后竟还能笑——只此三笑,可谓振聋发聩,实乃古今之所未有!
单论谋略,三国中除了诸葛亮,周瑜外,少有过曹公者。然而不管诸葛亮也好,周瑜也好,纵有满腹文墨,却留不下半句像“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般堪入史册的辉煌篇章。曹操既是政治和军事的统帅,又是建安诗人的领袖,这样的双重身份,使他的诗如幽燕宿将,雄浑大气,古直悲凉。
两千多年前的曹操,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吟出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不朽诗句。也正是当他在事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时,却恍然发现人生是何其的有限!然而当时天下未定,赤壁的失利,成就了三足鼎立之势,曹操对南面的刘备和孙权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料此生恐怕难以遂愿。于是,曹操一面感叹着“臂如朝露,去日苦多”,一面又高歌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千百年来,这两句诗以其独特的感染力,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直到今日,读来仍使人心潮澎湃。
虽然曹操没有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但他的功绩已经无人能及。“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是一句大实话,我们从中得以窥见霸者的心境。
在众多的对曹操的评价中,还是陈寿说得最为痛快: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曹操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
曹操(155-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第4个回答  2006-05-21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