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90后辞职越来越多了

如题所述

如果你是一名刚刚离开校园,怀揣远大抱负意图在未来展露拳脚的年轻人,希望你参考这些建议:

1.无论如何,请将你的第一份工作做到最好,哪怕它只是“打扫厕所”般卑微。

2.选择一个好老板比选择一份好工作更加重要。

3.你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

4.学会用行动告诉老板“我值这个价!”而不是用嘴告诉对方“你应该给我这个价!”

5.每家公司都会有让你不如意的地方,或许,稍微坚持一下,你就能体会什么叫做“剩者为王”。

6.抓紧时间学习,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你只有好处。

刚离开学校的学生必须要面对的一关,意义上也是成为“社会人”的关键条件。除了90后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90后的辞职现象。

调查显示,90后就业者中,超过50%的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没有做满一年,40%的人不能坚持6个月,能坚持三年以上的仅占11%左右。

这种现象在作为社会中的一些人看来,可能包含着某些负面态度:

辞职=逃避

跳槽=选择困难

90后=不能吃苦

??

这就是90后工作者的完整面目了吗?

难道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拿着低微的薪酬、应付着很无趣的人??但是却一无所获或所获甚微,就值得肯定吗?

事实上,90后跳槽和辞职行为折射出的是这一代青年人的群体形象和全新的价值观,以下是五位近一年内有过跳槽经历的青年人的故事,来看看他们为什么辞职。

【1】公司:创意无限好,执行难难难

每个同事都各有特点,每个领导也特别有范,不是在抽烟评书就是在谈笑风生,每天都在讨论着各种想法。到最后他们都会觉得“我早就说就应该这样做”,然后沉浸在这种后知后觉的“先见之明”中。说好的巴厘岛团建,到出发前两天领导大手一挥改成青岛。

【2】自我:探索职业方向

8月到现在,我的第一份工作。工作是专业所长,实习中发觉不喜欢,坚持3个月半月了,现在坚持学习。

1.如果再来一次,我会尽可能地去寻找实习机会,探索职业方向;2.职业的匹配要经历标准时长的检验,3个月的实习期尽量坚持,时间不到感觉会不准确。3.如果真的决定离开,别冲动离职,做好准备,找好下家很重要。4.如果不知道该做什么,就做好本职工作,等风来。就像小编现在静等风来

【3】文化:老板连情怀都不和你谈

钱少也就算了,我就是受不了老板(还有整个公司)那种唯利是图的感觉。当时的招聘说有开放的氛围、有实现你脑洞的机会、有成长的空间吧啦吧啦。

事实上公司架构极不完善,员工岗位被调来调去,而且我越来越感觉公司的业务偏离我的兴趣,老板真正关心的不是实现你的想法,要的就是给公司挣钱。

我不太希望工作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希望借工作完成自我实现,同时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不是只谈价值不谈自我。所以新的工作和自己的兴趣相关,也能获得成就感。涨薪不多,但是做得很开心。

在青年群体中,存在两种声音。

一种多来自领导上司:“现在的年轻人太矫情,受到点挫折,就想辞职,别说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一点责任感都没有。”

另一种多来自我的朋友:“我感到自己在现有工作中并没有多少实际获取,琐碎平庸,这不是当初我期待的状况。”

2014年9月,中国青年报就有过一篇相关报道——《85后、90后员工易受挫爱离职怎么破局》,第一段就有:“那天因为工作中的失误,我批评了一个刚进公司的90后员工,没想到他和我当场吵了起来,第二天就辞职了,说在公司内从未得到过成就感,顿时让我无语了。他为我工作,我支付他薪水,这难道不是成就感吗?”

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路上免不了经历探索期,也就是“试错”,唯有在不同的环境和工作间权衡比较,积累经验,才更可能明白什么更适合自己,什么使自己更有归属感。

任何社会上存在的工作都有其意义,但具体到个人便不能等量视之。辞职,未必是曾经的工作没有回报、没有意义,而是当局者在一段探索期后有更清晰的愿景,或者是他对套路化生活的一种行动上的抗议。

简单将90后辞职的原因归咎于理想气、眼高手低有失偏颇。恰恰相反,90后不惟理想气,但他们做事还会从经济角度权衡如何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抵触没有前程的事业、效率低下甚至回报率低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而言,部分90后年轻人在岗位摸索一年半载选择辞职,这一决定也许脱不开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布局和实际利益的考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0
打工永远是打死工的,被剥削,干的再好也是别人的,别人想用你就用你,不想用你就不想用你。打工永远是打死工的,被剥削,干的再好也是别人的,别人想用你就用你,不想用你就不想用你。打工永远是打死工的,被剥削,干的再好也是别人的,别人想用你就用你,不想用你就不想用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