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没有纸为什么会留下“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如题所述

(作者王政冬编辑李欣燃校对陈立赢)

1.战国没有纸,为什么会留下“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但是战国时没有纸,何谈“纸上谈兵”呢?

战国时无纸,司马迁作《史记》时纸也仍未被广泛应用,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出现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造。马伯庸先生专门考证过这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时期,在清代已经作为成语被使用,如《红楼梦》中便出现过此成语。但这些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有。《东周·列国志》中也并无这种说法。

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还是有很大错误的,准确地说应该是竹上谈兵、木上谈兵、帛上谈兵。现在的考古学家发现最早的纸在出现在西汉,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看竹简,比他早的赵括更是不知道纸为何物的。

2.阿房宫到底有多大,真的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形容的“覆压三百余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吗?和北京故宫有可比性吗?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但2006年社科院考古队经过漫长的考察,在每平米五个探洞这样密集程度的探查下,除了发现土夯之外,没有其他收获。

说从时间上来讲,阿房宫虽历时数年,但中间颇多曲折,并没有最终建成。秦始皇三十五年“先建前殿阿房”,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病死于巡游途中,工程暂停。秦二世元年四月重修阿房宫,九月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二年冬义军攻入关中,工程大部分修建者被征发入伍。当年丞相李斯上书皇帝请求停止工程,未许。次年秦亡。《汉书·五行志》里也有记载:“复起阿房,未成而亡。”所以阿房宫并未建成。

杜牧《阿房宫赋》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想象。阿房宫只是秦始皇规划的一座宏伟建筑的前殿,如果整个宫殿群工程全部建成,其规模应该远超北京故宫。

王政冬,长春市图书馆青年馆员,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在《中国史研究》、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等期刊和学术网站发表过多篇历史考证类文章。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版块《战国新论》系列的撰稿人,澎湃问吧嘉宾。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1
战国也没有成语,后世用纸上谈兵来形容光有理论只有空谈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