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出现在东汉,为何在战国时就有了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

如题所述

纸上谈兵,作为一则成语典故,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但是,对于这个成语,人们一直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纸的出现是在东汉时期,而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会出现在战国时期呢?

 

首先,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现在战国时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这段话出自《后汉书.蔡伦传》。意思是,古时候的人,书写东西都用竹简和缣帛。这些用来写字的缣帛,常常被称为纸。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纸在东汉之前,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是缣帛的别称。1942年,我国的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的东郊子弹库附近,发现了一件帛书,这件帛书诞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为东汉之前的人们,会把缣帛称为纸,所以,战国时期出现纸上谈兵这个词语,并不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

 

其次,把纸完全当作东汉时期的产物,这种理论本身就是错误的。

赫蹄书曰:“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女自知之!”

这句话,出自《汉书.外戚列传》,意思是,汉成帝用赫蹄写了一封书信,并把书信寄给了曹伟能,信上这样写道,“把这个药喝了吧,不要再进宫了,你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

据考证,赫蹄应该是一种轻薄细小的“染赤色纸”。一般用来替代绢帛和竹简来充当书写工具。

除了赫蹄之外,近年来,考古学家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和敦煌甜水井汉悬泉邮驿遗址等地,也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纸张。通过这些文字记载和考古证据,我们可以发现,早在东汉之前,纸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最后,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并没有出现在战国时期。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这句话,出自《史记》,意思是,蔺相如说,“大王仅仅根据赵奢的名声就任用赵括,这就好比是,用胶把琴柱粘住以后再奏琴。这个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根本就不会随机应变。”

 

蔺相如是地地道道的战国人,但是,他在批评赵括时,并没有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只是在劝谏赵王时,用了“胶柱而鼓瑟”的典故。所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在《史记》里,并没有出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那么,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其实,曹雪芹先生早就为我们揭晓了答案。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曾经这样写道,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这说明,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应该是在清朝之前出现的。到了民国之后,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才渐渐和赵括的典故联系在一起,用来批评那些不知变通的人。

 

总而言之,纸并不是东汉时期才出现的,纸上谈兵也不是战国时期的成语。看来,很多问题,还是得考证一番才行。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7
在战国时期并没有出现纸,纸上谈兵这个词也不会有,而赵括的这个故事一直存在,到了后世发明了纸之后,才出现了这个典故。
第2个回答  2021-01-26
只不过事情发生在了战国,那时候用竹简和缣帛,后来人才会把这个事情形容成纸上谈兵。
第3个回答  2021-01-27
这个典故是后人编撰出来的,并不是说当时的人说出了纸上谈兵这个词。
第4个回答  2021-01-26
因为这个典故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只不过是之后才有了这个说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