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拂乱其所为 怎样断句

如题所述

行/拂乱/其所为。

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及其弟子 〔先秦〕

原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扩展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0

断句:行/拂乱/其所为。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孟子 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拂乱其所为”白话译文为: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4

断句: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行”解释为“所行”,意即“举动、行动”;

“拂”违反,不顺;

“乱”字在本句中是使动用法,可解释为“使……颠倒错乱”;

“其”指他的;

“所为”则可解释成“所作的事。

根据这个含义,行(主语)拂乱(谓语)其所为(宾语)。

扩展资料:

行拂乱其所为出自《孟子 告子下》原文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21课《〈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一句话“行拂乱其所为。”,这句话课后练习一般认为应读为“行/ 拂乱其/ 所为”,并把“拂乱”当成一个词要求学生在练习四中予以解释(解释成“扰乱、打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1-15
“行/拂乱/其所为”
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这个是我老师上课的时候讲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