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章太炎 寿镜吾 藤野先生有什么特点?

章太炎 藤野先生都是怎么样的人呢?例如你说的寿镜吾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章太炎:博学多才,洒脱,高傲,有骨气,有爱国主义思想,直言不逊。
藤野先生:朴素、不修边幅,对人要求极严,正直热情,没有民族的偏见,执着于学术研究。
寿镜吾:为人方正、质朴、博学,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

作品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原名《旧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题目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人称“文思革”。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18年5月,在为《新青年》写稿时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还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已经成为一部“必读的民族典籍”。还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鲁迅先生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其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五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4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便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成为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
第2个回答  2009-03-05
章太炎:博学多才,洒脱,高傲,有骨气,有爱国主义思想,直言不逊。
藤椅:朴素、不修边幅,对人要求极严,正直热情,没有民族的偏见,执着于学术研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3-05
善于教导,爱护学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