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的石窟艺术论述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

如题所述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省西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包括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敦煌位于最西端,是西汉帝国的西部门户,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敦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镇。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各地建立了寺院与石窟。敦煌因地接西域,受到佛教的影响极其深厚,自东晋以后佛教发达,高僧辈出。著名高僧竺法护被誉为“敦煌菩萨”,他的弟子竺法乘也长期在敦煌进行佛经翻译,此外见于《高僧传》的还有敦煌人于法兰、于道邃等。罽宾僧人昙摩蜜多也曾自龟兹来到敦煌,修建寺院,传播佛教。北魏时,敦煌人宋云与慧生等僧众一道去西域取经。

  敦煌浓厚的佛教氛围,造就了佛教石窟的兴盛。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36年),此后经历一千多年,历朝历代都有开凿,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至今莫高窟还保存着700多个洞窟,其中有2000多身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如此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延续时代久远而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从美术史方面看,敦煌石窟反映了一千多年间美术的发展及演变,尤其是唐代和唐以前的美术遗存十分稀少,而敦煌石窟却保存了系统而丰富的建筑、雕塑、壁画,成为了我们认识和研究这一阶段美术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认识到敦煌石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从敦煌美术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中国古代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除了那些著名画家作品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无名画工所绘却是无比辉煌的艺术。而这一个美术系统又是传统美术史著作中未加以记载,或不太重视的部分。

  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和研究,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当我们讲到历朝历代的著名画家作品时,却往往难以看到真迹。因为中国古代名画大多藏于台北故宫,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作品流落于国外,国内各地博物馆的收藏虽说数量也不算少,但经典名作相对来说就不多了。而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不少名家的作品,往往存在着真品与摹本的争议。比如现存的大多数传为唐、五代、宋的作品,可能有相当多的是后来临摹的,并非原作。

  其二:传统的中国美术史是以历代名家作品为中心来讲的。随着中国考古研究的发展,大量的地下出土文物,扩展了美术史的范围,美术史研究不再局限于名家作品,而要兼顾各时代无名艺术家之作,从原始社会的彩陶,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南北朝隋唐以来的佛教雕刻与壁画等等内容,自然进入了美术史研究者的视野。然而,如何把这两个体系的美术传统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研究,却仍然没有成熟的方法论。因此,很多学者借鉴考古学、人类文化学等等方面来研究美术史。这固然对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史研究是一个冲击。但考古学、历史学或人类文化学是不能代替美术史的。美术史是研究人类的艺术创作、艺术审美,进而从审美意识方面来探讨人类文明进程的,离开了审美思维,离开了艺术表现的个性(包括表现技巧等),美术就无从谈起。

  尽管“美术”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很多争议,但美术是指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等项目,这一点还是世所公认的。那么,美术史就是这一系列造型艺术发展的历史,从作品延伸开来——创作者(画家、雕塑家等、作品的材料与制作方法、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作品的时代等等方面,都是美术史需要探讨的问题。

  如前所述,中国美术史由于作品存在诸多问题,研究方法也较为局限。而敦煌石窟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现存各时期作品其真实性不容怀疑,作品的相对完整性和时代的系统性,使它在美术史研究中显示出十分独特的优势。它已构成了一部相对完整的美术史体系。写出一部敦煌石窟美术史,不仅可以总结出4-14世纪敦煌佛教美术发展的历史,而且通过敦煌美术史的研究,从内容上可以极大地补充中国美术史,从研究方法上可以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选自赵声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详细精彩内容请读原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