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网络民意对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

如题所述

一、改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网络环境
针对网络自身的独特性,并且根据地方的特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规章制度,从而有效地完善网络的社会影响力,并最终影响行政部门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多年来,中国在社会言论等方面的作为显示出当前的网络监管方式无法适应时代要求。这一现实背景迫使行政部门必须积极地改善监管途径,并正视互联网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注重网络的特性,从而对症下药,有效地改善和引导网络在呈现群众意愿方面的效果,从而在“疏”和“导”这两大方针下,有效地做好互联网的监管工作。那么,该怎样有效地提升各个行政部门的网络背景,具体而言有:
(1)加强硬件条件
近些年来,中国绝大多数的行政部门开始借助网络开展行政工作,以期借助网络加强官方与民间的对话。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加强硬件条件的建设,从而有效地奠定硬件条件,唯有如此,民间与官方的对话才能通畅,对话的效果也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此外,必须要完善相关辅助功能,如:抓取相关数据的辅助工具,对数据进行读取分析的专业人员,维护好网络通常的传播渠道,及时保养相关硬件。
(2)充分发挥互联网所拥有的信息效应,使得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根据。第一,相关行政部门要积极公布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数据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确保民间、官方的对话。最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被就业”,在这个事件中,互联网为民众关注这一事件提供了平台。假设失去了互联网这个平台,那么这个问题能够产生的影响在短时间内是十分有限的。正因为如此,互联网的存在已经极大地撬开了行政部门的行政透明度。而这些也促进了信息公开。此外,社会的资源、政府的数据等成为民众的共享,这也让单独的个体获得了参政议政的新路径。除此以外,行政部门还要从海量的互联网数据中发掘出利于自身发挥作用的内容,并且在实现政策划定的过程中,积极地借助网络反馈信息给群众,在这样的方式下才能有效地确保具有价值的意见传达到决策层面,而这一层面也将在确保群众献言路径通畅,同时有效地推进相关规章制度的合理、有效、为人民服务。
(3)借助法律的帮助。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可以借助法律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并且通过一个身份证注册一个网络用户名等方式实现对其的监督管理。此外,还应当在法律的层面上,清晰地明确网民的权利、义务、不可违反的边界,以及国家、民族的利益边界等。再者,网络公司也要积极加强自身的监管管理工作,切实做好自身从而维护好社会权益。第二,互联网行业还应从社会道德层面来完善自身,借助这一力量来提升网络治理的层次和水平。行政部门则需要借助监管来有效地减少网络传播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4)注重技术。进一步强化社会主流媒介的作用,充分发挥它们的社会影响力,并且在此过程中培育出一个具有决断力的行业领导者。唯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确保整个社会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发布,并从根源上解决、削弱网络带来的负面作用;再者,还应当培育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团队,这样才可以从更加丰富的层面上引导群众理性上网,倡导合理建言。
(5)这种对互联网运用主体的培养,一方面要让每个民众公平参与其中,并且有意识地培养民众的政治意识、是非观。唯有如此,网民参与到网络民意中才能催生出有效的信息。但是当前参与到网络平台上的网民,无论是阅历还是学识等等都存在极大的差距,且这些群体的散居特点进一步导致当前网络上出现的信息和数据不恰当、不合理。所以,行政部门一定要重视这一点,并且有步骤地加强网民是非观的培养等,从而引导他们进入到恰当的社会讨论中。
(6)强化参与主体的自觉意识
群众是当前互联网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参与者。所以,一旦中国的群众可以在网络上理智地分析问题,辨证地看待问题,病同行政执法者进行对话才可能获得预期目标。在这样的方式下产生的言论也才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中国的人口基数是庞大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参与到网络世界中的人也呈直线上涨,然而正是这一客观的背景导致中国群众参与到网络发言的水平高低不同,而这些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到这一庞大群体的素质提升。久而久之,不少人将网络视为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方式与路径,那么互联网呈现群众诉求的功能也将被削弱。所以,相关部门有义务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提升中国民众运用网络的水平和加强群众对网络的认识。
二、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与网络民意互动的制度保障
(1)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
这种呈现群众诉求的方式是建立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上的,因此,互联网就变为了一个单
纯的工具和渠道,而中国的相关部门在实现信息公开透明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借助互联网这一渠道。
第一,创建一支高素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闻发言人队伍及相关规章要求。而且这一队伍同以往的团队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这一队伍的建立不仅仅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而且其构成人员往往不具有相应的职位,正是这种构成的差别导致了这支队伍在公布信息时发挥
的作用不再是以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是一种基于自我意识觉醒的形式。在这样的形式下,这一团队的参与者必然拥有良好的新闻嗅觉,能够了解网络参与主体的诉求,并且善于应用互联网同诉求主体建立沟通对话的渠道。
第二,这支队伍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要通过身份证一对一比照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获得个人的账户,再完成相关工作,在这个账户内的一切言论都必须承担相关的义务和法律规定。
第三,每一个参与者还应当明确一点就是自己本身也是网络参与主体之一,所以在平等意识下同其他主体进行沟通,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切实解答群众的疑问。第四,建立起相关的渠道,使得群众同官方拥有一个便利的交流路径,这样官方才能有效地依托自身强大的设备和专业人员形成一个合理的网络问政道路。
第五,官方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吸纳优秀人才,并壮大这支队伍的力量,保障相关数据公布的准确性、有效性。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在时效性上解决掉隐患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当前互联网的进步令媒介开始寻求以其为平台的传播方式,并且变得愈加重要,那么这支队伍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并有效地完善自身。例如,在中国的观念前卫地区,相关党政部门已经借助互联网搭建起了官方同民间的对话载体,如微信、微博等。这样就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上有效地倡导了官方与民间平等对话的模式,也借助虚拟的世界缩短了两者的距离。
(2)建构网络监管机制,疏通网络传播渠道
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群众参政议政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而网络的发展也让中国人民拥有了表达自己参政议政意愿的平台,在这个网络的世界中,中国人民开始集中对
某些问题,特别是涉及自身利益、影响国家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正因为如此,这一虚拟平台也令行政部门在决策中遇到不少阻碍。目前,一旦互联网呈现民意的平台发生了故障并威胁到中国政府的统治,那么强制性措施就会出现。我国对这一平台的态度为
“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当前,我国面临着社会的转变,还需要解决诸多的问题,如数据庞杂混乱、众多的主义泛滥,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并借助相关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有效减少隐患。此外,国家也应当改善对互联网在传播方面的具体限定,用其他的手段开展宏观宏调,这样才可以真正地让群众的意见发挥作用。
简言之,我国当前在这一领域中采取的策略为鼓励发展与监管并重,并且注重这个载体
在社会发展中的效力,另外借助国家的管理是的我国能够更好地发展。此外,中国如何将互联网并入相关的轨迹中,才能够更好地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相关的行政部门要适当地加强对网络的监督。中国政府必须要从以前的被动应对、强制性措施,
到借助有效调控、实现网络自觉发展的方式。此外,还要特别关注的一点就是,一旦有关这一行业的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制定出来时,还要借助管理网络及相关的应用方式,来建立有效的立体化的监管体系。
三、提升地方政府科学对待网络民意的能力
(1)正确认识网络民意,形成长效的网络对话机制。
1、借助这一平台使得各行政单位的职能范围扩大,特别是基层的行政部门要注重完善自身,并借助网络开展工作的途径,要及时地了解群众在网络上的言论,这样才可以在有问有答的方式下有效地加强该渠道的作用。再者,对行政部门的业绩评估时,可以适当地引入群众在网络上打分的方式来完善,通过这种联合的评估有效地评定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当前网络的兴盛也是相关部门转变形象的一大时机。因此,行政机构一定要注重群众在网络问政中的作用,完善和扩大互联网在推动、提升民众参政问政的水平,继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平台。
2、发挥地域内的互联网功能,尤其是一些受到民众喜爱的区域,辅以相关的主题,然
后配合宣传,使得民众在相关规章制度形成前,能够有效地参与到政治决策和建议之中。
3、再者,行政工作人员也应当将自身定位为网络参与主体,并积极参与到其中,同网
民进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他们掌握好互联网这个工具的水平,也可以为他们日常的业务开展添加助力。所以,部门应适当地引导工作人员积极借助地方网站的作用,
从而使这些网络媒介手段在具体的运用中发挥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到一点就是适当地加强两个主体的对话渠道,从而有效降低隐患。
4、提升行政干部在新时代下面对网络,处理政务的水平,从而有效地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确保相关内容的安全性。
(2)科学研判网络民意,客观有效地分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意。除了技术性层面的监测外,更要进行客观有效地分析。
1、行政机构应及时同相关的热门互联网络公司合作,如建立起共同的合作机构,构建起对网络信息的筛选、抓取,而且在这一时期还要积极地向一些关键性的互联网单位取经。
因此,行政部门应考虑适当地建立起专业的信息抓取、分析队伍,在这支队伍中,不仅要有相关的领导者,还要有对这一行业有所了解的专业学人,并且要拥有专职于信息数据抓取、分析的工作者,负责同网民沟通的具体工作者,以及在心理领域等其他领域的学人。
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搭建起对互联网监管的体制,然后从不同的路径加强对信息的全方位搜索和解读。
2、将整个过程全部联通起来,将事件的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囊括起来,这样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继而有效地聚焦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当前,
借助对热门搜索、敏感问题进行处理的方式的借鉴,可以将最为核心的内容递交给决策层,但是这样的方式其实与我们广泛意义上的注重群众诉求依然有一定的区别。
3、注重区县一级行政单位在这方面的水平建设和研判,贯通不同的企业部门,确保不同单位内的工作者能够在获得保障的同时有效地融入其中。
此外,应适当地收录人才。毕竟这一级别的单位中,往往是官民之间的冲突大、纠纷多的区域,因此,注重这一方面的工作不但可以做好相关工作,还可以及时消除隐患,从而为更高级别的行政单位决策提供案例。
4、实事求是,从自身特点出发,发现问题,从而根据当地经济、民俗等发展来找出方法。
当前很多地方的这一处理手段就是面对问题,临时解决问题。这一方式不仅没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而且也容易加大群众对决策层的误解。久而久之,群众不再相信行政部门,行
政部门在解决问题、完成工作的过程中的矛盾也不断呈现出来。再者,相关部门的威信将丧失。所以,一定要了解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才可以真正地做好这项工作,并且树立起行政部门的形象。
(3)理性发挥网络民意,为法治建设增添内动力

对互联网上民众的诉求加以抓取、分析不应该只涉及某一个具体人的意愿或者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事件,而应当是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营造出一个正常情况下可运转、符合各方要求的体系,从而让群众的意见浮现出来,并且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1、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特别是有所节制地压制当前互联网中存在的恶性重伤等问题,借助法律的力量来明确具体的职责,甚至有必要为这一主体设置相关的专门性的部门。这样才可以切实地实现法制与德治的结合。
2、对于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群众诉求,应当是重视这些数据的来源,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依据这些材料,并在法治的名义下,设计出更为具体而合理的规章制度,并最终有效地抓取到有效的舆论内容,最终实现群众问政,推进社会进步。
四、改进地方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策略
做出选择所遵循的内容其实就是满足群众互联网诉求的根本。
(1)积极面对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的流通所需时间很短,因此,民众往往对于那些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事件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也会在第一时间传播这些内容,而这也将最终汇聚为较大的社会诉求。
(2)阶段性关注
在面对一些发酵时间长的问题时,相关部门还应当保持跟进姿态,并且任何时段都要及时地发布内容从而更新事态发展情况。这一方式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一些备受群众关注,时间跨度长的问题。还能够很好地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3)持续应对
有关部门面对任何一个重大突发问题市都应该配备一个较为合理的策略预案,这样一旦在相关的问题解决后,那么民众的注意力也会减少。所以,群众在互联网上遇到这一类问题,一般而言都会选择进入其中并加以了解和讨论。而这些问题也关系着中国社会的和谐平稳发展,所以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和信息抓取等方面,相关部门要有大好长期战争的心理预期,并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改变这些条款的基本要求、原则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并辅以相关的疏导、教育。
(4)有所选地面对
相关部门在对群众诉求做出回应时一定要认识清楚自身的定位和所需回答的问题的范畴。这样才可以确保行政部门的权力用在了刀刃上。

此外,相关部门还应明确一点即当前很多的群众借助互联网表达诉求时往往有很大的夸张成分和众多错误的信息。但是面对这个情况,相关部门也不要盲目地选择一些强制性方式进行整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30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为民意表达提供了新的言说空间和表达渠道,网络民意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周久耕事件”、“林嘉祥事件”中,参与讨论表达的网民分别达到了100万和180万。网络民意正以其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着政府决策与社会治理的结构。政府管理人员应对网络民意表达对政府决策的重要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客观看待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作用,这对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民意的内涵

  民意作为一个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庄子曾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1〕由此观之,民意存在于民众之中,并具有安定社会的作用。民意作为一个概念在西方也得到了广泛运用,韩念西(Bernard
C.Hemmessy)在其1965年所著的《民意》一书中所做的界定:“民意是具有相当数量的一群人针对重要议题表达其复杂偏好的综合。” 〔2〕网络民意作为网络时代民意表达的新形式,它是网络虚拟言论市场的产物。网络民意是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上论坛和社区、博客等手段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聚合某种愿望和诉求,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兴民意。〔3〕目前,它以新闻跟帖、虚拟社区、网络论坛、网络群聊(如QQ群、MSN)、网络搜索(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贴吧、博客、播客等为载体或表现形态。

  二、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网络民意作为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它的便捷性、交互性、匿名性、低成本等特征,使得网络民意具有许多传统民意表达所不具备的优势,为公众实现政治参与另辟了蹊径。在实践中,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帮助政府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也存在一些阻碍政府正确决策的缺陷,认真剖析其利弊两面,对于改进政府决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民意在政府决策中的积极作用

  1.提供“原生态”舆论基础,增加决策的科学性

  传统媒介舆论中的舆论主体,有的害怕远离群体规范而受孤独之苦,有的担心违背有关规章制度而遭受报复,因而他们发表意见时都不同程度地保持“沉默”,没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由“媒介宣传”而被迫接受的一致同意,不是真正的舆论,它的表面多数是虚假的,可以说是民意异化。当这种被虚假表面掩盖的真正民意聚合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聚变,这样决策者的决策失误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对社会造成危害。网络民意恰恰相反,表达主体的匿名性使得舆论主体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心声,使决策者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原生态民意,决策者容易捕捉到舆论的焦点,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

  2.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提升决策的民主性

  网络作为新兴的政治参与手段,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将会有更便利的渠道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收集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获得信息反馈。而且这些信息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得,避免了经过多层过滤使得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网络的快速信息传递既使公众的信息反馈速度大大加快,也使得政府对问题的回应速度大大加快。这将有利于密切政民关系,从而增进社会稳定。〔4〕如:2009年12月初国家标准委员会出台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 40公斤以上、时速20公里以上的电动自行车,将称为轻便电动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划入机动车范畴,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广大网民(尤其是对此问题持续关注的专家学者)、相关生产厂家、中国自行车协会等在网上就此规定热议,一些专家学者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介绍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通行做法。12月9日,中国自行车协会于7日递交申请,要求暂缓实施《电摩条件》。12月16日下午,国家标准委发出通知,决定暂缓实施《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5〕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网络民意的胜利,后续电动自行车标准的修订还应当让公众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利益,给予他们一定的表达空间,网络大大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进程。

  3.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增强决策的公信力

  政府是公共权力的中心,“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对政府决策行为进行监督是正确行使行政决策权的必要条件。在各种监督形式中,舆论监督是增强决策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传统媒介受管理体制的影响较深,在有些事件的表态上往往出现“集体失语”。网络相对地游离于体制之外,为实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提供了空间。2010年6月5日,广州市财政局网站上已将《市财政局2010年部门预算》以及《广州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挂出来。预算显示,一次性专项项目支出5508.48万元,但列出具体用途的只有1102万元,有4000多万元用途并无列明。〔6〕一份看不懂、看不明白的预算报告让网上舆论哗然。对此,广州市财政局有关人士解释,在经常性项目支出和一次性项目支出中,列出的只是部分项目,没有列全的原因是项目太多。未来政府预算报告要让群众信服,只有让群众看得明白才是出路,网络提供了一条实现群众对政府预算监督的有效方式和渠道。

  (二)网络民意在政府决策中的消极作用

  1.虚拟表达的缺陷,无法完全代表真实民意

  网络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言说环境,表达的内容源于现实,但与现实还存在一定差距。原因有:一方面,网民规模现如今达到了一定程度,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这个数字只是表明了网民规模,事实上,许多网民只是旁观和潜水,并不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且这个数字与我国的人口总数相比,还存在相当距离。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使得个体表达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由于网民价值观、社会背景、知识结构、利益诉求等的差异,在表达过程中,话题不易集中,这就使得民意的集中较为困难。

  2.信息权分配不均,使决策信息失真

  据2009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称: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数据表明:农民作为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其在利用网络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方面很弱。在网络上比较活跃的以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稳定、年纪较轻的人群为主,这就使得现实生活中弱势群体的真实想法很难为政府所了解,而信息权相对于社会精英来说比较多,所以这种严重的不均衡状态给政府的正确决策带来一定的阻碍。

  3.网络带来的被动舆论压力,易导致决策失误

  多数情况下,持不同意见的网民散布于不同的论坛,他们讨论的议题五花八门,水平也参差不齐,缺乏共识和冲突是网络的常态。但是一旦出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议题——例如执法不公问题,就会迅速引起众多网民的注意,从而形成强烈的政策舆论压力,促使决策系统接受来自公众的意见和要求。一旦某种情境长期出现就会引起政府决策者的注意,甚至影响或者改变其关注的焦点和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消极的公共舆论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是约束政府不能做某事,其结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决策结果。

  三、合理利用网络民意,完善政府决策机制

  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双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政府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有效地疏导和管理,才可以使其成为促进政府决策的一把利器。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对网络民意的整合和引导能力

  现代民主政治本质上是民意政治,民意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在网络时代有望实现,政府管理人员在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征集民意的同时,也要对网络民意表达有充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改善行政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对网络充斥的信息的鉴别和整合能力,逐步规范与网民的互动和沟通,对网民表达的与政府工作有关的意见、观点及时做出回应,从而引导民意,掌握网络时代的舆论宣传主导权,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良好的前提。

  (二)完善信息权的分配,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社情民意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想法。政府决策执行的最终效果如何,也是要看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拥不拥护、赞不赞成。因此,多辟社情民意绿色通道对于政府管理者不断改进工作,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2009年《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推出的"地方政府开通社情民意通道,你们那通了吗"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月5日零时,7天内有7111人次参与了调查,其中96.8%的网友认为“不畅通”。〔7〕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化解这类难题,疏通网络民意渠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实践中,相关政府部门在重视网络民意的同时,更应该鼓励通过其它贴近普通百姓的渠道和方法来收集反映群众呼声和生存状况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把网络民意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但不能作为决定性因素。

  (三)加强网络民意的引导和监督,变被动为主动

  网民属于“体制外”群体,却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和要求。他们表达的目的可能并不在于得到网友的呼应,而是更在乎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注意,并希望通过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来实现自身诉求。因此,对于政府管理人员来说,首先,要充分维护网民的话语权,这样既可以消除对抗,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也能让网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善意。其次,为了防止非主流意见混淆视听,应该注意培养一批“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以此来引导网络民意的方向。最后,政府部门要与立法、司法部门合作,加快有关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有关网络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行业自律,认真履行好职能,形成良好的网络言论环境。

  网络民意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对于网络民意这一新兴事物,我们特别是政府管理人员应该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它,未来网络民意要发挥最大积极作用,需要走一条由政府主导,网络媒体自律,公民自觉参与的全民动员之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