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如题所述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饶有兴趣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我的点滴体会如下:
  
  一、激活思维兴奋点,培养参与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数学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很困难了。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操作,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师生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不仅要掌握他们的共同特点,还要顾及个别差异,来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在学习上得到最大发展。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即使选择了错误的学习途径,也是有益的,我从不干涉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他们才能体会到方法的优劣,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这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上课岂不是太浪费时间了,这课得像什么样?是的,这“不像样”的课与当前一些“爆炸华美”的课相比,确实有点“不中看”,但是,它多了一份真实,多了一份自然,多了一份个性。社会需要自我完善的人才,我们就要逐步提高教学的开放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自我需要使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展开交流探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表现自我,展示思维。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使每位教学环节都成为发展学生智能的阶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组织灵活得当,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解,即唱“独角戏”,看上去不乏精彩之处,但它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相反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做到每课都有随堂同步练习。我精心编出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学生练得有兴趣,从练习中找到了知识的“源”和“流”,体验到了“现买现卖”的乐趣。再加上适时地点拨,又提高了学生的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给方法,注意梯度,使各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参与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不同能力,注意层次和梯度,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也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反映速度快、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让他们解决的问题就要有难度,有跳跃性,思辨和想象的空间要比较大;一般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差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教学中则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引导,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如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达到基本正确为一个层次的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可提出进一步的探究性学习;对阅读量的要求,可以分层布置,一一落实,不搞一刀切;再如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有能力的学生要提出说得丰富、具体、生动、条理等,一般的学生,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说清楚即可。总之,新课程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打破个别“优生”次次参与,其他学生无从下手;个别学生报告学习结果,其他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要让各层面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通过不懈努力,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的教学效果都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会参与否和参与多少来决定的。课堂教学只有注重激发学困生的参与兴趣,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动力;只有为学困生创设参与条件,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加强对学困生的参与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整个教学过程应融入老师、学生、家长和谐愉快的情感,让学困生全面参与,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08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到我国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原则”,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顾泠沅的“青浦经验”,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学经验”,都强调了学生参与的思想和意识。因此,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参与情况有着直接关联。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接受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
  四、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