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观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夷夏观”根源于原始的部族认同和区分,在其早期无疑包含着浓重的血缘和种族认识。这与世界文明史上族属意识产生的通则是相符的。因为原始社会作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其基本单位是以血缘为纽带、以血统世系相联结而成的氏族,然后才由若干在婚姻和经济生活上关系密切的氏族形成联合体——部落。比如,黄帝部落以及后来由夏人建立的部落联盟便视自己生活地域居中,称自己为“夏”,而视华夏集团之外的部落和部落联盟为“夷”,这些称谓实质上就反映了对种族起源不同的认识,因而具有血缘和种族区分的性质,也包含着地域指称的成分。后来夏朝视东方的商族为“东夷”,商朝视西方的周族为“西夷”,即是这一观念的遗存。所以就原始的观念形态而言,早期的对“夷夏”的区分是基于血缘、种族和地域之别的。
在部落文明向国家的突破和跨越过程中,中国以“夷夏观”为代表的民族观念显示出了自己的特点。历史上,发祥于黄河中下游的夏、商、周各族,皆因农业文明而壮大自身,相继立足于中原,随着政权的更替,不仅统治地域越来越大,而且文化上也得以传承和融合,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样,政治上的统一与文化上的代代相因,造就了一个文化更高的民族——华夏族。其中,“后进于礼乐”,文化相对落后的周族,因吸收了夏、商文化而集大成,所以孔子称其“郁郁乎文哉”。而周人为形容自己文化的发达,遂使用了“华夏”这一新名词,以示自己区别于经济文化后进的其他族类,并带有贬抑固守游猎旧俗的后进者的意思。所以钱穆先生说:“夏商两代就文化大体言之,似是一系相承,并无甚大显著不同,则夏商殆我汉民族之两支,而非两民族”。可见,在三代更替这一漫长过程中,建立在文化接续基础上的政治统一,使人们逐渐摒弃民族认同上的血缘、种族意识,而逐渐形成了以炎、黄为代表的华夏族的族类意识,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但却是自然而然的。
一方面,原始夷夏观念基于血缘和种族而区分彼我的认识越来越与历史的实际演进不符。事实上,先后成为“诸夏”中心夏、商、周三个部族,与所谓“夷、狄、蛮、戎”在血统和文化上本来就有关系。如建立夏朝的夏族曾被称为“西夷”,《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杞,夏余也,而即东夷”,可见所谓夏,本身就是从戎、夷中发展而来的。又如商族在历史上曾被称作“东夷”、“戎”。而周族的祖先也与“戎、狄”难脱于系。据《国语·周语》,周人对此也不忌讳,他们自称“我先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