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

如题所述

1. 疾病名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悖德性人格障碍)
2. 疾病介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征,患者长期表现出持久且显著的社交行为异常。通常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迹象,成年后则表现为不负责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主要源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3. 发病机理:该障碍的成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是在个体素质基础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尽管许多研究探讨了遗传、心理学理论和儿童期对性格发展的影响,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4. 临床症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包括缺乏同情心、冲动行为、责任感缺失以及不吸取经验教训。这些行为主要由于患者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感受缺乏同情。
5. 诊 断:诊断依赖于医生全面的临床经验和病史资料,精神检查,并参考CCMD-2-R、ICD-10或DSM-Ⅳ的诊断标准。
6. 辅助检验:辅助检查通常无阳性发现,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7. 治 疗:治疗重点在于帮助患者适应环境,减少冲动行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效果有限,但一般性指导和支持仍不可或缺。
8. 另外:人格障碍是指人格适应不良,表现为持续的明显偏离文化期望范围的行为。最初认为此类人主要给他人带来不便,后来发现有的患者仅自己承受痛苦。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分裂型、强迫型、表演型、反社会型和焦虑型等。
9. 各类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多疑敏感,分裂型人格障碍特征为社交隔绝和情感疏远,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情绪不稳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行为冲动、攻击性强且缺乏羞愧感,焦虑型人格障碍患者回避社交并过度焦虑。
10. 人格障碍患者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易违反社会法纪。研究表明,监狱和少教所中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占半数左右。
11. 人格障碍患者父母的行为可能对子女产生影响,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患者对子女的影响不同。例如,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子女可能在适应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子女可能有间歇性排便控制问题。
12. 治疗人格障碍是困难的,患者很少主动求医。药物治疗可能对某些症状有效,但普遍效果有限。心理治疗需个性化,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需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13. 预防人格障碍应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父母的爱护、正确的教养和良好的环境,可以降低人格障碍的发生。儿童大脑的可塑性较大,适当的教育可以纠正一些性格倾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