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为身体还不够健壮,又称弱冠,而立就是指人到了30岁就小有成就,有了自己的地位与威望。人到了40就会有成熟的想法,会变得理智。知天命就是认为成事在天,50岁的老人对事情不在有所追求,对荣辱不再关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8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为身体还不够健壮,又称弱冠,而立就是指人到了30岁就小有成就,有了自己的地位与威望。人到了40就会有成熟的想法,会变得理智。知天命就是认为成事在天,50岁的老人对事情不在有所追求,对荣辱不再关心。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3

1、二十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2、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3、四十不惑:指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4、五十知天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18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
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
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
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
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
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
那这个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顺的,
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告诉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
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前提.
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则,
这一条放在最后,足见境界之高了。
第4个回答  2019-07-05
1、二十弱冠

古代中国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在此之前都是梳发髻,也称"总角"。

《诗经·氓》中有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里的"总角"就是代指小时候,儿童时期。等到二十岁加冠之后,行冠礼,就成为成年人了,故称"二十弱冠"。

2、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立”指的是可以将自己的志守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志于学”的那个阶段。“立”指的是已经将五经学完了。古代的人三年学一经。十五到三十刚好十五年,可以学完五经。皇侃认为贯通五经就是孔子认为的“立”。

3、四十不惑

在古汉语中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不会因为无知困惑,对人生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也指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4、五十知天命

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