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米制成的,为什么米饭不太黏,而糯米制成的年糕会特别黏?

如题所述

在中国的一些稻米产区,今天的习俗就是吃年糕。有的人很喜欢吃这种年糕,因为它黏糯可口。那么,同样是米制成的,为什么米饭不太黏,而糯米制成的年糕会特别黏呢?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要揭开这个秘密,就得从它们的成分去找答案。

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的品种不同,它们所含的淀粉量也不一样。

淀粉,是由很多葡萄糖单元“手拉手”连接起来的高分子化合物。在化学上它称为“多醣”,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

既然米的主要成分都是淀粉,而淀粉又都是由很多葡萄糖构成的,为什么一般的大米和糯米的“性格”又不相同呢?

说来有趣,大米和糯米虽然“血统”相同,但它们的“骨骼”却不相同。

淀粉有两大类:一类称为直链淀粉,一类称为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分子中的葡萄糖单元,平均有200?980个。它们一个接一个,像一条长长的“锁链”一样,所以称它为直链淀粉。直链淀粉可以溶在热水中,黏性比较小。

支链淀粉就不同了,它的分子中含的葡萄糖单元比直链淀粉多得多,平均有600?6000个,像树枝似的一个个联串着,所以就管它叫支链淀粉。支链淀粉的“性格”和直链淀粉恰好相反,比较难溶于水,黏性很大,所以又被称为胶淀粉。

—般大米和糯米的“性格”不同,就是由于淀粉的种类不同。因为大米的“骨骼”是由很多直链淀粉和少量支链淀粉构成的,所以粘性小。而糯米的“骨骼”却是由大量支链淀粉组成的,所以黏性非常大。

  你大概也吃过又黏又稠的糯米粥吧。在糯米粥中加进一些砂糖,搅它一搅,说也古怪,既黏且稠的糯米粥,马上就变得很稀薄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糯米粥是一种黏性很大的乳胶,属亲水胶体。亲水胶体有这么一个“脾气”,把糖添进去,由于糖具有使乳胶脱水的本领,可以解除包围胶体颗粒的水,使它们失去亲水的“嗜好”,这样一来,乳胶就变成悬胶,胶体颗粒互相孤立,浮悬在水中,原来黏黏糊糊的糯米粥就变稀薄了。

如果在糯米粥中添加一些食盐,糯米粥也会变得稀薄,黏度大大降低,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孺米粥乳胶的质点是带着相同的电荷,它们互相排斥,就不可能靠拢聚集成大质点沉淀出来。而食盐是电解质,有消除乳胶质点中的电荷,和使胶体质点脱水聚集成大质点沉淀出来的双重本领。这样胶体被破坏了,糯米粥的黏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6
楼主
米饭是粳米
粳米:口感适中,富有弹性, 较有粘性,根据外形和香味,又被分为圆粒米和长粒米等,一般产于我国的长江以北,如东北、苏北等地。
糯米:口感柔软而富有粘性,一般不做主食,特别适宜于酿酒和制作各种糕点、包粽子或者汤圆。
糯米究竟为什么粘?
我们先从淀粉说起,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一种叫直链淀粉,大约由500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高分子,连接起来排列成直线状,一种叫支链淀粉,大约由1000个以上的葡萄糖分子组成高分子,排列成网状结构。
直链淀粉易溶于水, 能被人体直接吸收。支链淀粉不易溶于水,但颗粒吸收水能轻微溶胀,随着温度升高,淀粉分子振动剧烈,造成氢键断裂,断裂的氢键与较多的水分子结合,水分子的进入增加了淀粉结构的无序性,颗粒间空隙减少,从而变成粘稠状,也称糊化。通俗地说,蒸煮后,淀粉分子无组织无纪律,成为一滩烂泥!!!糊化后的淀粉易被淀粉酶反应掉而吸收。
糯米淀粉中支链淀粉占80%以上,直链淀粉较少,所以蒸煮时比其他米要粘。籼米只有直链淀粉,蒸煮几乎不粘。我们吃的东北大米的直链和支链淀粉都比较丰富,所以煮出的米饭既好看也好吃。
粽子凉了就会变硬。这是因为支链淀粉冷却后,分子间隔变小,部分溶胀时进入淀粉分子中的水分子离开,淀粉分子由高温时的疏松状态变为低温时紧致状态,从而变硬。做好的米饭,敞口久放,又会变成干硬的米粒也是这个道理。
第2个回答  2019-08-17
平时吃的米饭是粳米,香米或者其他品种的稻米,但不是糯米。糯米是稻谷的一个品种,专用来做年糕,做米酒,或者竹筒棕。
第3个回答  2019-08-16
它俩的性质不一样,就比如,普通玉米和糯玉米一样。
第4个回答  2019-08-16
因为大家吃的米饭的米属于硬米,而糯米属于黏米,它们两个米的品种不一样,所以米饭不太粘,而糯米制成年糕非常的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