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钓鱼城的来历

钓鱼城的历史

编辑本段钓鱼城保卫战大事记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出兵欲收复河南失地,遭蒙军伏击而失败。 钓鱼城
1235年,蒙古侵略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发动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彭大雅任四川制置副使期间(1239—1240年),命甘闰初筑钓鱼城。 1241年,蒙军蹂躏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则是三大战场(另两个为京湖战场—— 今湖北和河南一带、两淮战场——今淮河流域一带)中遭蒙军残破最为严重的一个地区。 1241年蒙古窝阔台汗去世,其内部政争不断,对南宋的攻势减弱。南宋充分利用此良机,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调整、充实。 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抚制置史兼重庆知府余始筑钓鱼城。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上流。 1243年,余玠采纳播州(今遵义)贤士冉琎、冉璞兄弟建议,遣冉氏兄弟复筑钓鱼城,移合州治及兴元都统司于其上。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宝座,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攻宋战争。 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1254年,合州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城筑。四川边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钓鱼城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 1257年,蒙哥汗决定发动大规模的侵宋战争。率蒙军主力攻四川。以四川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意欲发挥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而短于水战的特点,以主力夺取四川,然后顺江东下,与诸路会师,直捣宋都临安(今杭州)。 1258年,蒙哥挟西征欧亚非40余国的威势,分兵三路侵宋。蒙哥自率的一路军马进犯四川, 1258年秋,蒙军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 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 1259年2月蒙哥兵临合川钓鱼城。蒙哥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然而在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珏的顽强抗击下,却不能越雷池半步。 1259年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击伤,后逝于温泉寺。
编辑本段历史地位
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郭沫若在钓鱼城的题词
,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24
合川钓鱼城,位于重庆合川城区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占地2.5平方千米。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传说有一巨神于此钓嘉陵江中之鱼,以解一方百姓饥馑,山由此得名。钓鱼城峭壁千寻,古城门、城墙雄伟坚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俨然兵家雄关。
第2个回答  2010-10-15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合川钓鱼城的由来,据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卷七十六载:“由州治东行可五里许,有山曰钓鱼。世传有巨人坐钓于其上,插竿之迹犹存,故名。” 著名的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览》卷64“合州”谓:“钓鱼山……山南大石砥平,有巨人迹,相传异人坐其上投钓江中,山以是名。”
由于合川处于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交汇处。相传远古洪水滔天,钓鱼山四周被洪水包围,百姓聚集高处以躲避洪水,居久无食,饥饿难耐,于是祈祷上天赐福。不久,一巨神降临,站在山顶大石上,持竿投钓江中,以此解百姓之饥馑,人们感念巨神,就把这座山称为钓鱼山,后来依山筑城便叫做钓鱼城。这应该是钓鱼城名字的最早来历了。

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的钓鱼山顶,枕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当川东北众水之凑,自古为“锁匙三江”的巴渝要津、蜀中屏障。这样独特的地理条件,就为钓鱼城创造了易守难攻的条件。人们登临钓鱼城,看到这里枕嘉陵江、涪江、渠江交汇之口,三面据江,危崖拔地,不得不感叹这里的确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4个回答  2010-10-27
钓鱼城坐落在今重庆市合川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 300米。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传说有一巨神于此钓嘉陵江中之鱼,以解一方百姓饥馑,钓鱼山由此而得名。
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