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跟现代一样都是每天三餐吗?从哪些历史依据能知道呢?

如题所述

古代的人们,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是一顿两餐的,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一日三餐,是因为风俗的变化和生产力的飞跃才得以普及的。那么,古代为什么是一日两餐呢?

一,古代的生产方式、作息时间决定了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

宋朝理学大师朱熹就曾在自己的《集注》中提到:"朝曰饔,夕曰飧"。

饔即每天的第一顿饭,也叫“朝食”,一般在上午九点左右进食;飧是每天的第二顿饭,一般是下午四点左右进食,也称为“哺食”,就是晚饭。

在远古时期,人们获得食物的主要手段是渔猎、采摘,即使发展出了耕作,也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劳作。很显然,这种普遍的劳作方式,吃两顿饭更符合生活作息时间。

同时,古代夜间缺乏娱乐、一些城市还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久而久之,一日两餐便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固定下来,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有地位的贵族,都实行一日两餐。

即使是今天,在我们中国许多地方,依然有人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


二、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一日两餐更经济

粮食问题一直农业文明的命脉,古代没有农药、化肥,没有优良的种子,缺乏大型农业机械和水利设施,粮食产量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并且,古代的自然灾害、战争人祸是相当频繁的,导致劳动人口大量减少,许多乡村百里无人烟、千里无鸡鸣,粮食问题在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粮食的产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口,谁能更好地解决粮食问题,谁就能称霸天下。

由此可见粮食的珍贵。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天两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粮食,吃完就上床睡觉,也能够保存体力。

在很大程度上,一日两餐是为了节约粮食而已。我们今天能够一日三餐,主要是因为粮食供应充足,不再为缺粮而担忧。


三、一日三餐何时出现

事实上,一日三餐甚至是四餐,在贵族中一直是存在的。他们除了两顿正餐外,还有茶点、零食、水果、肉干等,作为正餐的补充。

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日三餐的进食方式,只是由于风俗习惯的原因,依旧把早九点、晚四点的两顿饭称为作为正餐而已。

贵族不用为粮食发愁、食物供应充分,他们有条件去吃一日三餐。很显然,一日三餐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特点的进食方式。两顿饭之间间隔五到六个小时,食物正好消化完毕,人会产生饥饿感,促使人们去进食。

一天丙餐,间隔太长,晚上饿得相当难受,一日四餐,则有点撑,三餐刚刚好。所以在贵族中早就形成了一日三餐。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当然,也有人讲究“过午不食”,倒不是因为吃不起三顿饭,主要是为了身体健康。

结语:事实上,我们能够不为粮食发愁,能够吃饱饭,也没有多长的时间。

放眼全球,今天世界上仍然有不少地方的老百姓缺乏粮食,一些长期战乱的地区依旧会发生营养不良、饥饿等等。

从这一点来看,给予袁隆平多高的荣誉都不过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古代跟现代一样,都是每日三餐。一些皇帝的用膳中可以看出,他们一般都分早膳、中膳和晚膳,所以应该都是有一日三餐的。
第2个回答  2021-03-13
古代应该和现在相同,但也分人群吧,老百姓们可能每天吃两餐,早和晚,贵族阶级会有三餐,早膳,午膳,和晚膳,历史有关的书籍中,常会提到早膳,午膳,晚膳,午膳有的也叫昼食
第3个回答  2021-03-13
是的,早在周代就有书籍记载,人们一天吃三顿饭,而且那时候就已经分开了南北方,饮食文化也有所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