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国人每天只吃两顿饭,为什么后来改成了三顿?

如题所述

一日三餐早中晚,按时吃饭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不过的一件事儿!

不过一日三餐按时吃饭并非是自然而然演变的结果,恰恰相反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联!

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原始部落时代,那时候人类大都靠狩猎为生,无固定稳定的食物来源,可能今天收获了一大堆的猎物,明天可能就毫无收获。原始时代的人类可谓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可能今天可以吃的饱饱,明天可能就要饿个一天没吃的,这种情况下自然也无法养成固定时间进食的习惯。

原始时代,人们靠天吃饭

而等到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以我国为例:当时北方种粟南方种稻,再辅以牲畜养殖,当时的古人们开始逐步实现自给自足,而不再“靠天吃饭”。同时也受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耕作劳动习惯的影响,定时吃饭的习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商代,这是中国第一个有同期文字记载的时代,根据记载,当时商朝人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进食习惯了!

当时的商朝人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叫做“大食”,吃饭时间在早上7点-9点之间,第二顿饭叫做“小食”,吃饭时间在下午15点-17点之间。一天吃两顿的习惯一直持续到近代,而且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几乎都是遵从这个饮食习惯。

一日双餐这个习惯并非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地区的国家也几乎是一日双餐制度,比如说日本就一直遵循一日两餐直到十七世纪为止。而当时的欧洲、中东、印度等几个文明发达的地区的人们也都是一日双餐制。比如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对话体著作《理想国》之中,就有这相关的记载:“幸福被看作一天吃两顿饱饭,晚上从不一个人睡觉…………”只不过这些地区的人一天两顿吃的时间和我们略有不同,他们第一顿饭在晌午前吃,第二顿饭在日落前吃。

不同的文明发展出了不同的姿态,但在进食规律这一方面,却几乎是大同小异!

至于说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演变,则有着两条发展路线:

贵族路线:

早上吃一顿,晚上吃一顿,中间隔着这么长的一段时间确实很容易肚子饿,那些有钱的商贾或是贵族自然是不可能委屈自己饿着肚子等到吃晚饭,于是乎他们就给自己加了一顿小食(点心),一顿小点心即打了牙祭又填饱了肚子,为什么不吃呢?

(《古今考》卷一记载:“…………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

两餐之间吃点点心的习惯最早汉朝之时就已经出现了,等到唐宋之时就已经较为普遍了!但此时这一顿餐还只是点心,算不上正餐,而且也不是每天固定都吃,只有偶尔肚子饿了才吃。

中午的这顿点心演变成正餐最早应该是出现在明代!

随着明代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多富裕者,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的富裕者纷纷开始给自己加了一餐,除了吃饱吃好外,对于这些富人们来说,多吃一顿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和社会地位!

听到这,有人就问了,吃顿饭有啥好秀优越的?

古代的资源匮乏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能比别人多吃一顿正儿八经的饭确实能够感到优越!远的不说,就说吃肉这一方面,我们中国上下几千年,老百姓真正能够毫无顾忌的吃肉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已!

平民路线:

古代的普通人加餐可就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理由!他们加餐的目的只有一个——填饱肚子!

早一顿,晚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没啥问题,但对于那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来说就显得很不够用了!所以这些劳动者们纷纷在早餐和晚餐中间加了一餐,而且到了像春种或是秋收这样农忙的季节,会额外加两餐甚至更多!

(农忙时佣工“炎天日长,午后必饥;冬月严寒,空腹难早出。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以早粥”——清人张履祥所著《补农书校释》)

这些中午吃点心、喝粥的习惯渐渐演变成了吃一顿正餐——即午饭。至今,在中国江浙一带的方言中午饭依旧被叫做“点心”,点心—午饭这一演变痕迹依旧清晰可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1

如今我们的饮食习惯都是一天三顿饭,但是在古代却并没有如此的饮食习惯,而是一天两顿饭,这让更多的人都非常的好奇,为何经过历史的洗礼,我国的饮食习惯也都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其实这也正是因为古代本身的粮食产量并不是很高,所以人们也经常会用减少饭食来让自己的家庭得到一定的缓解,当然更重要的是古代并没有十分强大的劳动,所以两顿饭便能够保持温饱。

粮食产量低下

由于每一个朝代的发展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很多时候粮食的产量也都形成了很大的差距,当然对于农民来讲,为了能够保证好自家的产量,也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更多的温饱,所以便有了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习惯。当然,对于古代人来讲,本身便没有更加费力的劳动,所以很多时候也只有在家里静坐,对于这些人来说,少量的饮食会对自己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

劳动力需求加大

在宋代以后,粮食的发展十分迅速,当然对于劳动力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能够保存好体力,同时也为了能够让自己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更加没有负担,也变天加了一顿餐食。当然,在添加餐食的同时,也正是因为本身的粮食产量较高,所以能够保证本身所食用的食物足够充足,才有了这样的改变。对于大多数劳动力来讲,饮食能够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加没有负担。

其实任何习俗都是根据当时的人们生活习惯所改变的,对于古代人来讲,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所以两顿饭便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完全处于温饱状态,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讲,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也会让自己的身心俱疲。

第2个回答  2020-08-29
这个还是依据古代的作息时间而定的;古代中国是农业发达的国家,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按照现在的时间就是早上7点到晚上6点左右,晚上回到家吃完晚饭基本就会休息了。后来中国进入了工业社会,以工业为主,时间上也学习了国外的一套方法,然后慢慢就习惯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也就改成了一日三餐。
第3个回答  2020-08-29
在秦汉之前,中国社会生产力低下。到了唐宋朝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手中有了闲钱。晚上就热闹起来,喜欢逛集市,吃吃晚饭甚至夜宵。所以就多了一顿饭。
第4个回答  2020-08-29
因为古代的粮食产量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经常会用减少饭食来缓解家庭的压力,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当然吃三顿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