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君》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6

黄宗羲的《原君》揭示了古代君主制度的深刻反思


自文明初起,人性本源中潜藏着自私与利己的倾向,世间公利无人愿倡,公害却无人去消弭。有人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不以个人私欲为追求,而是让普天之下共享福祉,摒弃私害。这种人付出的辛劳,其分量远超千万人,但又不愿独享其成。古代的圣贤如许由、务光,选择不居高位,尧舜则在位后主动退位,禹则身不由己,他们的抉择并非特例,而是人性共同的好逸恶劳驱使下的选择。


然而,后世君主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他们视天下为私产,将利益尽数占为己有,将祸害推卸于民,试图以“公”之名行私欲。汉高祖的问语,正是这种逐利欲望的流露,他们将子民视为产业,只图个人永世安宁。这样的君主,从最初的惭愧到后来的肆无忌惮,以天下为私囊,其恶果触目惊心。


古时,君主被视为天下的公仆,以天下福祉为己任。但如今,君权反转,君主成了天下之主,百姓成了附庸。这种权力的倒置,导致了无数的血泪和骨肉离散,而那些君主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视天下为私产,这正是君主制带来的最大祸害。没有君主,每个人都能自由追求私利,而设立君主的初衷,似乎早已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


古人的爱戴君主如父如天,曾是普遍的认同,而今却演变成怨恨与轻蔑。小儒们固守君臣之义,却无法抵挡暴政的残酷,他们甚至为暴君辩护,无视百姓的血泪。这种对权力的迷恋,使孟子的正义之声被束之高阁,君王的私心与小儒们的推波助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君主将天下视为私产,那么每个人渴望拥有权力的欲望与君王并无二致。然而,君主一人之力终难抵挡天下人的渴望,子孙后代将承受这种无止境的掠夺。古人对永世不生于帝王之家的期盼,正反映了他们对于君主制弊端的深刻认识。


因此,明了君主的职责,如同唐虞盛世,人人皆能以公心让位;不明职责,则君位成为人人觊觎的宝座,许由、务光的美德因此被遗忘。君主应明白,短暂的私欲无法换来永恒的安宁,真正的智慧在于坚守职责,让天下共享和平的福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