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题所述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四方面的内容: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由此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可窥一斑。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课前精心准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起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也服务于生活实践。就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有关知识前,先安排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提前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知识之前,组织他们到百货商店去参观,并要求他们注意观察商店里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商店里的衣服、日用品、文具、电器等等都分类摆放着。这样,学生在参观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一定的分类知识。为帮助二年级学生建立“克”的概念,我们先让他们到生活中调查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然后再掂一掂所调查的物品,感受一下物品的重量。这样,再来学习“克”的知识,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数学发现活动是比较高层次的实践活动。活动前,我们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发现数学问题,还记得我们曾到镇里的国防教育基地去参观,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有的发现坦克的火炮口径用毫米做单位,射程用千米做单位,重量用吨做单位;还有的从道路两旁的树,想到了树的种植问题,如果不是通过精确地数学计算和丈量,是很难做到这样整齐的……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深深体会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二.课上认真观察,为学生提供素材,培养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五年级进行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自己收集的实物,分小组借助直尺、线绳等工具来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把一只水桶展示给学生,问:工人师傅做这样的一只水桶要用多少铁皮,你能算出来吗?各小组展开激烈讨论。有的说,把铁桶剪开,量一量有关数据,就计算出来了。有的说,不用剪开,也能计算出来。因为铁桶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底面是圆形的,只要计算出长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就解决了,也就是说只要量出水桶地面的周长和桶的高,就可以算出做这只水桶用多少铁皮了。
三.课后延伸巩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我们大幅度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作业,给学生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实践,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设计合理的课外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百分数以后,可布置学生统计家里的一个月的电话费、水费、煤气费、电费、生活费等,并计算出每一项开支占一个月总开支的百分数。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解决了生活实际问题,为家庭节约开支提供了依据。
2、创办“数学手抄报”并举行数学手抄报展评,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每周组织一次的数学校外实践活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门,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多层次、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人或几人就能形成的,所谓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只要人人都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心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