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黄金时代》?

如题所述

      “黄金时代”这四个字无法概述这部电影的内容。这是一部成功的传记,却不是一部优质的电影。
       萧红的一生都没有遇见过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电影《黄金时代》从萧红少女时代反抗家族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缓缓讲述了作家萧红的一生。
由于是传记式电影,大部分内容参考萧红的文学作品和其他人的文学资料,或许考虑到历史的真实性,电影的拍摄大大限制了艺术性。没有点缀,这就是一部把文字转换成了视频的电影,真实,残酷。
       电影的主线是萧红的一生,由萧红以及她的好友(扮演者)面对镜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萧红的生平。不知道为什么,电影的剪辑显得有些生硬,切换过渡极不自然。在萧红从日本回来那部分和萧红和端木、萧军的纠葛部分,时间线基本混乱,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啊。

       这部电影的演员表堪称豪华,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黄轩,郝蕾,袁泉等,有张嘉译、王千源等友情客串,甚至有国民男神王凯的身影。
      豪华的阵容和演员的走心表演为这个故事添了不少色彩。

       为了能为这部电影写些什么,笔者特地把电影翻出来又看了一遍。记得第一遍看《黄金时代》时,跟着剧情哭的稀里哗啦。课本改版之后,我们连《呼兰河畔忆萧红》都未曾学过,对萧红也知之甚少。看过这部电影之后,笔者特地去找了很多萧红的作品和她的传记。
        有趣的是,图书馆里萧红的传记特别受欢迎,有时候排队都借不到。因为这部电影的出现,带动了萧红文学的阅读热潮。
       所以说,这部电影是无比成功的,它唤醒了我们对文学的热爱。

       有人说,汤唯是个小众演员,她的脸不适合在大银幕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汤唯的每一个小人物都让人移不开眼,《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文佳佳,《捉妖记》的客串,《晚秋》的安娜。苍白的脸色,没有什么力气的笑容,认真的姿态,提起汤唯你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这些了,她的作品没有奢华的装饰,没有浮夸的人设,她就这么安安静静地演活了一个个小人物的悲喜。

        萧红的一生中经历过四个男人。
       表哥。

       萧红中学还没毕业的时候,时代正属于混乱时期,和许广平先生一样,她热衷参与政治活动,组织游行,参加各种演讲,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是那个时代的三好青年。父亲怕她太过,影响家族声誉,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是当地望族汪家,汪恩甲。她却偏偏喜欢上了有家室的表哥。逃婚后,两人经历了一段神仙眷侣的生活,最终因为生活困顿,表哥向家族屈服,二人被接回家。

      汪恩甲。

      这本是她的未婚夫,也不是因为不喜欢,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太过鲜明,人人都在反封建都在反对婚姻包办。萧红要逃离的是父亲的掌控,而不是真心的爱。再次出逃走投无路后,她回到了这个曾经的未婚夫汪恩甲身边。可惜这又是一个将她真心践踏的人。

      萧军。

      这是她命中注定的劫难吧。二人恩怨纠葛、爱恨情仇自不必说,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萧红和端木蕻良在一起的时候,萧军的朋友都指责萧红,“不是说反对你追求女性自由,但你也不必这么快”······

       端木蕻良。

       萧红说他软弱真是一点也没说错。他可以在萧红怀着萧军孩子的时候娶萧红,给她一场婚礼,尽管观众只有他的几个亲戚,这也是他最对得起萧红的地方了。战事紧急,萧军那样的热血男儿都奔赴前线守卫祖国,他和一帮老弱妇孺退后留守。萧红只买到一张船票,他就放着萧红一个人大着肚子留在战争地。萧红病重住院,他整天想着如何撤退、突围······有时候会怀疑,他究竟因为什么和萧红在一起的。

       萧红说自己不懂政治,只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写作,安静的思考。在那个时代,正是战争文学遍布天下的时候,她仍然坚持写童年回忆,写属于呼兰河畔的风景,写着清风明月,和周围格格不入。正是因为这样,多年以后,人们远离伤痛重拾山河,回忆起旧事才发现,人人都沉浸在悲痛中时,萧红的那一份安宁有多打动人心。
       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许广平先生说写饥饿的人很多,没有一个人写的像萧红一样触目惊心。她是大家族、富贵人家长大的千金小姐,却把穷人的喜怒哀乐描述的入木三分。她的《生死场》让人看完之后久久无法忘怀,就像整个人都陷入了当时的场景,沉浸在饥饿和压迫中,无法抽身。相似感觉的还有《林家铺子》和《温故1942》。

       电影中,萧红问骆宾基是不是觉得她是一个私生活特别浪漫的女作家,骆宾基只是说她的事迹大家都有所耳闻。她自嘲,无论经过多少年,后世首先关注的都是她和萧军的爱恨情仇,她的作品,她的做法恐怕没多少人在意。
       萧军直到垂暮之时都没有透露他和萧红之间真实的故事,那些故事,恐怕最终只会被历史吞没吧。
因为这部电影,笔者翻了很多传记,包括鲁迅先生的传记,很多书籍都是以萧红的感情故事为重点,故事大同小异。仿佛所有人关心的,不过是那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真正的萧红,真正的二萧文学,又有多少人在意呢?

       电影的最后,萧红的生命最终折损在病痛和战争中。骆宾基从医院出来,嘴里嚼着糖,突然开始哭的不能自已。那年被困在宾馆的萧红,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横亘,回过头,凝视······骆宾基的表情很认真,透过他悲伤的表情,我们仿佛看见了那个时代对损失了萧红这样一位有才能的作家的遗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20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但是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什么呢,关键看你怎么看待它。


时间过长

为什么我会说我不想太过于赞誉它呢,就是因为首先,作为一部电影它的时间未免太长了吧。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要知道一般的电影长度一般在八十分钟到一百二十分钟左右,私以为一个半小时最佳。《黄金时代》共178分钟,将近三个小时。作为一部文艺片,它注定了“叫好不叫座”。文艺片本来就不容易大卖,一般观众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都是图个热闹,想要开开心心的看故事。没有谁喜欢在电影院里看三个小时的别人生平事迹吧。

故事线混乱

其次我们要知道的就是这个故事不仅时间太长,而且故事讲得也不算好,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整个故事就是通过萧红的一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悲哀,中间穿插战争。通过一个文人的悲哀反映出整个时代的悲哀。面对战争,文人失去创作环境,想来也是悲哀的。萧红的时间线大概是:汪恩甲——表哥——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整体上的大时间线是没问题的,各个人物关联在书籍资料中都有迹可循。让我觉得怀疑的是,其中的细节。

总结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简单的看法。总的来说,就是这部片子,如果你把它看做一部纪录片的话,《黄金时代》可能会收获不少掌声。但作为一部电影,尤其是人物传记电影,我不愿意过于赞誉。

第2个回答  2018-03-20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萧红的一生,是一部及其女性的一部电影。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一部用心之作


这部电影最不同于其他商业片的地方在于不兜弯子

不作弄观众,敞开了让你看,它给人的感觉接近于你站在一条铺满了银杏叶的街道上停留,一位老婆婆不声不响地为你把街道从头扫到了尾,她一直是那个频率,你看着她扫完了,走了。至于你自己得到什么,她是不大管的。所以纵然《黄金时代》中强烈的话剧感和文学味儿让整个节奏变得徐缓,但是你能指出其中哪一处是拖沓的呢?你能谴责哪一个部分是毫无意义的多余呢?事实上它非常工整和隔离。

《黄金时代》中对于先生的刻画几乎是一板一眼。

说实话演员本人有一种小市民的观感,但是从演技来讲,还原的非常不错。当年读书的时候,印象中的先生,与电影中数个镜头亦有很高的重合度。看完电影再去读《回忆鲁迅先生》原文,不禁又流出泪来。

民国时期极少有萧红这种作家

不去关心社会和学问的广度,而只是关注生活,细细品尝着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味道,反复咀嚼,不辞劳苦的去描述。这种对于文字的理解,如同三毛一般,令人一眼可以看到当时的图景,又在刻意选取到的场景中体会到不一样属于文字的生命活力。

我想说的是,倘若你看了一个小时还是觉得索然无味的话,就不要坚持了,因为后面一样会让你索然无味。

不过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真的很喜欢,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种喜欢,尤其是片尾回到萧红小时候的时候,那画面和旁白,我觉得很舒服。

这部电影很真实的表现了萧红的一生,我觉得汤唯演绎的很到位。许鞍华导演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为了迎合市场把这部电影减到一个适合大众的时长以内,正因为有她的坚持,才让我的心多获得了一些宁静。

第3个回答  2018-03-20

首先我觉得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非常值得探讨的电影,因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他能够看到的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不同的东西。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多的表达的是一种女人的诉求,整部电影都充满着一种力量。

萧红

在此之前,其实我并不是很了解萧红这个人,对于那个年代,我一直都抱着一种比较否定的态度,所以我觉得很开心,能够看到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对于较真的,习惯于思索的人来说,已足够引起兴趣,去了解萧红这个人。去了解那个时代滚滚的浪潮中独树一帜的女性文人,是以怎样的状态在面对人生中十之八九的痛苦。

鲁迅

很多年以后,我才拿起了那些民国的书,我才能够去接受那个年代,尝试着去理解那个年代的美和锋利,等到学会思考了,沿着文字的脉络梳理先生的语言,却发现,先生的尖刻是明显的,会引起精神紧张的,但是内里又是温和的,包容的。让人如见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一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向往。


黄金时代

所以在这里我必须要说到电影里面所刻画的这个鲁迅,对于这些上学的人来说,鲁迅应该是非常熟悉的,《黄金时代》中对于先生的刻画几乎是一板一眼。说实话演员本人有一种小市民的观感,但是从演技来讲,还原的非常不错。当年读书的时候,印象中的先生,与电影中数个镜头亦有很高的重合度。看完电影再去读《回忆鲁迅先生》原文,不禁又流出泪来。


    总结

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这位作家,作家眼中的作家肯定是不一样的,那种特别生活化的东西,当他用电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非常无聊,但我却觉得非常的有味道,生活的味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