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为什么说这是自己的黄金时代,并且还是在笼子里的。

解释的详细点,萧红不会仅仅是因为生活上的无忧,和身体的健康就说是黄金时代

几句话简单的概括了萧红短短的31年在世时光。首先,女演员汤唯作为我最喜欢的女演员,永远那种处事不惊的气质和不算惊艳但是眼睛充满故事,嘴角永远不缺少温柔但是却总能隐隐感觉到一种内敛的倔强,这种美和气质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我想历史中的那个花信年华的萧红一定就是这样子的,很美丽,很温柔,但是却永远都会是倔强的人,若不是这样,哪样的萧红才敢15岁的学生时代为了反叛父亲的指婚从富裕的家庭里逃离出来,然后流浪历经贫穷饥寒,穷极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可是这短暂的一生,她付出所有去追求一个自由的理想国度,这一生,她主动失去家人,到死都没有再见过父母和弟弟。在爱情里被不同的男人抛弃,被表哥抛弃在北平、被指婚丈夫独自抛弃在旅馆、被萧军抛弃。生活上则是长久的饥饿与贫寒,作为一个女人两次怀孕对其身体的消耗。常年内心的痛苦和压抑让她对烟的依赖,在战争年代中颠沛流离,直到她英年早逝。或许,在萧红一个人在东京给萧军写的那封信中说道“这是我的黄金时代,但是是在牢笼中”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一直追求的自由,远远不是一个抽象愉快的概念,因为当你去追求自由的时候,你失去的代价远远大于能从“自由”中获得的,其实“自由”和“禁锢”永远都不是正真的一对反义词,它们其实更像对孪生姐妹,是相伴相随的。追求“自由”的第一步就是你走向牢笼的第一步。
  萧红的一生,可能会很自然地被理解为悲剧,因为她这一生真的太苦了。这也是众多认识或者熟悉她的人对她的境遇评价。生活境遇上或许她真是一出悲剧,但是拥有这么短暂一生却历经各种人间情感和生活经历的她或许内心又是一种幸福呢,因为这些才让她能在《生死场》中对贫穷的描写那么细致真实,因为这些生活的艰辛才能让在不断的去怀想最疼爱自己的爷爷,自己那一段真正的无忧无虑充满花香的自由的童年时光,这才能让她写出一直为后人传颂的《呼兰河传》。写到这里又突然想起萧红的友人常说她是一个不世故的人,萧军也抱怨过她不懂得人情事理,但是这不就是萧红一直想要的自由状态吗,她的童年是自由的,她的童年当然也是不世故不成熟的,那么萧红一生不成熟不就是她一生都处在缅怀童年时代中吗?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童年记忆去分析萧红这一生,那么萧红童年和非常疼爱自己的爷爷在呼兰乡的快乐的记忆就是她这一生都无法泯灭的回忆,爷爷给年幼的小萧红构造的是一段关于美好关于自由关于人生的图景。从萧红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小萧红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父亲形象,过分的冷淡严肃,其实在小 萧红的童年时代中父爱成为了一个缺失的情感。也就是说萧红整个童年记忆充斥的是爷爷和自己的黄金时光,所以后来爷爷去世,萧红的伤心, 因为其实这才真正代表了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后来一直与冷酷的父亲作对,直到15那年为了反叛父亲的订婚与心仪的表哥私奔,让整个家庭声名狼藉,然后自己一生都颠沛流离着去从没有父亲的家庭之外去重新寻找“黄金时代”。这不就是童年记忆对萧红这一生巨大的影响吗?如果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那么萧红的悲剧又是注定的。
  那么萧红这一生悲剧脱离心理层面上的分析必 然要说到的是其作为女性本身这个命题的悲剧性,因为身为一个女性而脱离不了对男性的依赖,但是却又一次次的扮演被抛弃的角色。一次次在不同的爱情中遭受折磨,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当然是那段因为才情相互爱恋然后走到一起,共同度过人生中五年时光的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这段时光,她后来和友人吃饭的平静说道:“我爱萧军,但是作为他的妻子太痛苦了”。是的,萧军给萧红的是她从不曾感受过的关于爱情的甜蜜,这让她只吃面包蘸着盐都觉得幸福,让她冬天睡觉没有被褥子都不觉得寒冷。但是对于萧红来说生活总不会去善待她,因为极大的幸福之后伴随的必又是极大的痛苦。随后的萧军经常出轨,对萧红也不是很爱惜,有时候甚至大打出手。并且性情大变,常常批评萧红的文字,并且十分介意同行对萧红文学天才毫无掩饰的夸赞和对自己缺乏天赋的劝勉。或者这些种种的才是让萧军最终从当年把怀着孕被抛弃的萧红拯救出来的人变成另一个让萧红怀孕又抛弃她的男人。有人说其实萧军包括后来端木, 对萧红的感情都是很复杂的,既爱又恨,爱她作为一个女人,又恨她作为一个女人竟然对文学有着如此 多的天赋,并且超过了自己,这些不可原谅的。某种程度上我是很赞同这种说法的,那么这样来看,萧红的爱情悲剧似乎也是注定的。那么,萧红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天赋的女性又成为了一种悲剧。
  
  在爱情上,萧红和自己的爱人们,因为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拥有巨大的文学天赋而成为一种罪,成为她为女性这个命题的悲剧性。那么在时代里面,同样不仅仅是在那个思想还很保守的民国时代里萧红这样的女性是有罪的,即使在今天,萧红这样的女子在道德层面仍然是“有罪的”,试想一下,“私奔”“未婚先孕”“四任男人”“抛弃孩子”这些标签无论在什么时候放在一个女人身上都会让这个女人身败名裂。那么是的,即使在那个年代,萧红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这样一个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让其父亲被当局教育部以“教子无方”之罪革职,因为各种流言唾弃而举家迁往农村的萧红。作为一个女性,她想和所有人不一样,去追求自由,那么这些痛苦和压力就是她必须承受的代价,乃至之后短暂人生里所有的病痛、饥饿、背叛、郁闷等等都是她必须承担的。所以不仅仅是在爱情的维度里她作为一个女性的原始悲剧,在那个时代里,她作为女性也是她的悲剧所在。
  
  再说到许鞍华电影创作本身,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我对整部电影的感知,这几个关键词大概这样子的“先锋”、“布莱希特式的间离”、“第四堵墙”、“半记录”、“女性主义”。在讲电影本身之前,还想说一说导演许鞍华,我不算是一个许鞍华迷,她的所有电影我也没有全部看完,最著名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也是因为应付各种考试而去看的。这一点说起来也是相当惭愧的。对许鞍华的初次印象很深不是因为其电影,而是因为其关于男性这个议题的言论,许鞍华这一生都是瞧不起男性的,所以她秉承的也是不婚主义。这是她在某次受访中说到的。这样可以说许鞍华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在她的所有电影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对女性的终极关怀”是其电影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母题,那么这样来说给许鞍华安上一顶“作者导演”的帽子她应该也不会介意吧。许导外在形象非常的男性化,皮肤粗糙短头发,但是在其电影中对女性的书写却非常的细腻,但是其众多的女主角都是非常个性化的,非常坚强的,或者可以说是具有女性意识的。那么其实这些女主角们的心理发展历程,寻求女性自我定位的过程就是导演许鞍华对女性的定位过程,她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生形式各种各样的女性不同时代的女性去探索她所追求的这个关于女性的命题。这一次在《黄金时代》中,她则是将镜头对准了民国作家萧红。这也是她筹划了20年的电影,倾注了她和编剧李樯的心血,包括了后来所有电影创作人员的辛勤汗水。参演本片的演员们大都是减薪减酬,其中饰演萧军的冯绍峰更完全友情参演,完全不要报酬,这些种种都可以看出来创作人员们对完成一部好电影,或者说一部文化电影的诚意。至于影片面世以来,网络上不断爆出的差评,豆瓣6.4评分的成绩,很多人不理解电影错乱的先锋叙事方式,忍受不了电影3个小时的时长等等,这些也侧面看出来了《黄金时代》的艰难的文化之旅。其实这部充满文化气息的影片在如今这个快文化的电影语境之下,想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同似乎还是有点难的。因为现在很多观影者去看电影都是为了买乐,而《黄金时代》作为乐子似乎真的差了那么一点,这和当年冯小刚放弃自己擅长的喜剧电影去拍摄一部真正的代表自己的电影梦想的作品《一九四二》然后票房遭受失败,被《泰囧》秒成渣这件事是如出一辙。与观影语境不是完全符合,或者说电影作为商品属性方面欠缺,但是也不能掩饰其作为艺术属性方面的巨大的成功。
  这是一部人物传记性质的电影,电影的摄影手法大都偏向于半记录性的。电影中也常常出现很多演员直接对着镜头评论萧红的镜头,这些都是为了保持对萧红的客观记录。电影本身也是非常的尊重史料,对萧红的评价语言,全都是出自各种回忆萧红作品当中人物的原话,在这一点上,电影创作者们都是非常严谨的。同时那些让很多人不解,觉得唐突的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讲话,类似于话剧演员表演的镜头,当然是导演的先锋之处啊。这也是“打破第四堵墙的观影效果”,意即“角色突然从剧情中抽离,向观众讲述情绪,状态以及情节的发展等”。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然观影者感知到自己在观看他人的故事,从而能够很好的从煽情故事中讲自己抽离出来,从而更加客观公正的去评价剧中人,更加冷静的感悟剧中事。其实这也是导演对萧红的态度,因为谁都没有资格去评价萧红的对与错,时隔萧红时代那么多年,我们后人再去提及萧红,任何情感化的书写方式都是不理智的,因为萧红就是萧红,我们扮演的始终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谁敢妄言自己懂萧红?

大家之言,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