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综合题的解题能力

如题所述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就是通常说的“思考”、“想”、“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我们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的核心因素就是思维。而思维能力又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如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当小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由于他们年龄小,总希望家长或老师给他们答案。然而有些家长就把答案告诉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没有好处。而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只是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分析,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得到答案。这样他们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的同时,产生新的动力。
2. 加强课堂教学的训练。就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思维技能训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理解、掌握了新知识。思维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运用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在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坚持下去。思维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运用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应以思维为主,重视问题的提出、假设的提出、问题的探讨,思维过程一定要清晰、严密。这样才能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过程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题目做错并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由于审题时不细心,而答题的正确率往往与审题时是否仔细密切相关。小学数学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今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数学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解题过程是否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与此相关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审题习惯。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仔细审题,理解题意是学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理解了题意,才能对问题作下一步的分析。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及分析,我发现学生审题不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年龄较小,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不能够准确区分易混淆的词语,因而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影响解题的正确率。如测试题中有一个题目:“如果每千克西红柿的价钱降低到1元,用这些钱可以买到多少千克西红柿呢?”部分学生对“降低”与“降低到”两个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从而出现有的学生将西红柿降价后的价钱错误理解为“3-1=2(元)”,以至于在计算中得出错误的结果;二是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部分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存在求快心理,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根本没有理解题意,这也是影响解题正确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些测试和考试中,由于审题失误而出现丢分现象的学生不在少数。
2. 对题目中重点语句,要求孩子作标记,认真理解。在应用题中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学生要充分理解它们在题目中的含意,并引导他们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隐含条件。
三、培养解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指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因此,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年级一班有学生45人。男生占■,男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五年级一班有男生25人,男生占全班■”,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全班有多少人?(2)女生有多少人?(3)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4)女生是男生的几倍?(5)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等等。同一道题,老师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多进行启发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总之,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入手,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审题能力和创新意识,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5
1.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准确计算的前提。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较重,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做题急于求成,不愿审题。因此,家长要配合老师,引导孩子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要教给孩子审题方法,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
2.培养孩子认真验算的习惯
在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孩子认真验算的习惯,这是保证解题正确性的关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强练习,严格要求和督促学生去做,要向学生讲清什么叫验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意义等。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也可以引导孩子练习此法,养成习惯。
3.培养孩子认真估算的习惯
估算是保障计算准确的快捷手段,但现在不少教师认为估算很少作为考试内容而不予重视,这是十分错误的。教师要抓住各种时机,有意识的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和、差、积、商的规律。如2040÷40,估算时将2040看作2000,把2040÷40看作2000÷40来估算,可用来检验计算的最高位是否正确,让学生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4.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较多,一些能力强的同学做的快、算的准,他们做完后便迫不及待的报出解题方法和结果。这使得一部分做题较慢的同学不假思索地照抄他们的结果,时间长了,这部分同学就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因此,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是他学好数学的前提。
5.培养孩子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对概念、公式、定律等不要满足于会背诵,更要力求理解。质疑问难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主动进取。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请教,不耻下问,和同学展开讨论,不弄清问题决不罢休,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6.培养孩子自己发现错误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差错。对此,老师不能等闲视之。因为学生出现差错的地方,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点,并且可能是典型的、普遍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用自己学到的检验方法去找出错误。在对比中把握问题的关键,力求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提高解题技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