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早年从军,两次犯有死罪,他到底是如何逃脱死罪的?

安禄山早年从军,两次犯有死罪,他是如何逃脱死罪的?

安禄山(703年-757年)本姓康,名轧荦山,营州(今辽宁朝阳)人,他的母亲是阿史德氏,安禄山是大燕皇帝,安史之乱的祸首。

开元初年,安禄山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之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于是与安思顺等结拜为兄弟,从此就改姓安氏,名禄山。长大成人后,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当了个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安禄山偷羊被抓住,张守珪拷问他,准备乱棍打死,他却高声喊叫说:“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旧唐书》)意思是说大夫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他长得白白胖胖,语言豪壮,就放了他。并安排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抓俘虏。这是他第一次逃脱死罪,也是他投身军旅的开始。

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表现非常出色,不久,安禄山就被提拔为偏将。张守珪看到安禄山也像自己一般骁勇,便把他收为养子。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守珪派安禄山去讨伐契丹和奚,没想到,这位以骁勇著称的安禄山因为轻敌而打了败仗。

打了败仗的安禄山本应被军法处置,但由于他是张守珪的养子,张守珪动了私心,没有判他死刑,而是把他送到朝廷处置。结果唐玄宗开恩,免了安禄山的死罪,让安禄山戴罪立功,继续到边疆效力。这就是他第二次逃脱死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8
安禄山曾经因为犯下死罪而险些被处死,为了留安禄山一命,张守珪竟然亲自带着安禄山来到了京城长安,来为安禄山向唐玄宗求情,唐玄宗生了怜悯之心,把他无罪释放。
第2个回答  2019-08-21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这一年安禄山30岁。某一天,安禄山因为偷羊而被抓,张守珪要以棍棒将他打死,情急之下的安禄山大声呼叫:“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旧唐书》)
张守珪见安禄山临死之前竟然有如此豪言壮语,又见他又白又胖,就放了他,并且安排安禄山和他的老乡史思明一同去抓俘虏。这两个后来给大唐王朝带来剧烈震荡的胡人从此走入历史。
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表现非常出色,不久,安禄山就被提拔为偏将。张守珪以英勇善战而著名,他看到安禄山也骁勇,便把他收为养子,这一步,对安禄山的后期发展至关重要。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守珪派安禄山去讨伐契丹、奚的,没想到,这位以骁勇著称的安禄山因为轻敌而吃了个败仗。
如果按军法从事,安禄山当然应该被斩掉。可是,张守珪是安禄山的养父,一时动了私心,自己不处理,而是把他交给了朝廷处理。
当时的宰相是张九龄,张九龄按军律要把安禄山处死,结果唐玄宗开恩,免了安禄山的死罪,让安禄山戴罪立功,继续到边疆效力。
第3个回答  2019-08-28
由于他是张守珪的养子,张守珪动了私心,没有判他死刑,而是把他送到朝廷处置。结果唐玄宗开恩,免了安禄山的死罪
第4个回答  2019-08-28
第一次是由于张守珪动了私心没有判安禄山死刑,只是送到朝廷处置。第二次是唐玄宗开恩免了安禄山的死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