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当臣子高举免死金牌时,皇帝是如何处理的?

如题所述

在电视剧里,我们经常能看到,皇帝为了表示对某个大臣的溺爱或者信任,于是便会赐予他丹书铁券,也就是常说的免死金牌。但当皇帝要杀这个臣子时,免死金牌真的能起死免死的作用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血淋淋的例子。五代十国时,河中节度使朱友谦协助李存勖灭了后梁,树立了后唐。李存勖一快乐,就“赐之铁券,恕死罪”。

后来李存勖身边的伶人陷害朱友谦,说他要谋反。李存勖也觉得朱友谦权力太大,应该除掉。于是捏造罪名,杀朱友谦,尽诛其族。朱妻张氏临刑前拿出李存勖所赐铁券哀求免死,刽子手们笑道:“正是今上叫斩耳!”

刽子手的戏弄之言,正提醒了免死金牌的“为难”之处,免死金牌的发放人是皇帝,最终解释权在他手里,又当球员又当裁判,铁券最终能不能免死完整看皇帝自己的心意。

其实丹书铁券刚出来的时分,并没有免死的功用,仅仅是个荣誉证书。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匾石室,藏之宗庙”,给萧何、韩信、彭越等有功之臣颁发了丹书铁券,惩处他们的功劳,但并未赋予铁券免死的功用。

所以到最后,当刘邦以为这些功臣要挟到刘氏王朝统治时,韩信、彭越等异性诸侯王仍然被“夷三族”,铁券一点作用也没起到。后来皇帝们固然给丹书铁券赋予了免死的功用,但他们也发现了“最终解释权归皇帝一切”这一BUG,于是便将丹书铁券当成一个荣誉标志,颁发得越来越多。

到了唐代,获此铁券的人功绩也不见得多大,像什么招降武将、藩镇节度使、部落领袖等,人手一个,以示皇帝的恩宠。而且享有的免死次数却愈来愈多,以至由自己惠及子孙。唐玄宗就曾赐予安禄山铁券,许以他和子孙犯常刑不究、直至免死的极大特权。

这种滥发以至连臣子都看不下去了。如唐德宗时名臣李怀光曾立下丰功伟绩,却被人所妒忌,屡次搬弄是非他和唐德宗的关系。唐德宗发现以后,为了拉拢这个曾经被冷落的臣子,于是加封他为太尉,并赐丹书铁券。

但李怀光却很生气,他以为这是唐德宗对他的不信任,是在凌辱他,就把铁券扔在中央说:“圣人疑怀光邪?人臣反,赐铁券。怀光不反,今赐铁券,是使之反也!”

等到朱元璋时期,丹书铁券更像是催命符,而不是保命符。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铁券丹书,誓诸白水,河带山砺,爱及苗裔”。

洪武朝的铁券明文规则了谋逆不宥,其他死罪都可宽恕。结果是李文忠被毒死;蓝玉被灭门;宰相李善长与朱元璋是儿女亲家,朱元璋托辞天象有“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日七十余人诛之”。简直一切的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以谋逆罪杀死,并且殃及家人。

当然丹书铁券免死的案例也不是完整没有。比方因夺门之变而被赐予丹书铁券的高阳伯李文,在瓦刺兵侵犯大同时,李文指挥失误,致使瓦刺军队打破雁门关,占领了今天的山西代县等地。若是普通将领,恐怕已是军法从事了,但由于李文有铁券,仅仅是被免掉了爵位。

但反过来一想,李文之所以被免死真的是铁券的功绩吗?恐怕也是仅仅是由于英宗怀旧情,不想杀这个有功之臣找的借口而已。

所以大家有时机穿越回古代,当皇帝要恩赐你丹书铁券时,千万不要当真,这玩意儿跟黄马褂一样,只是表示皇帝对你的注重和恩宠。至于免死难免死,最终解释权还是在皇帝那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对于一个皇帝来讲,肯定都会有自己的臣子,而如果说臣子犯了一些错误,比如说因为一些意外情况犯罪之类的可能会遭遇到严重的后果,但是皇帝可能在之前也会给过一些有功劳的臣子或者说相对比较亲近的人发放一个免死金牌。

那么这种时候就会产生一个矛盾的现象,比如说在臣子犯了罪之后他把免死金牌举得特别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策或者说是判断呢?当然肯定会有一个左右为难的感觉,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而且本身就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谁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比较明智的决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皇帝来讲他就可以去根据一件事情的严重程度和这个臣子本身对于朝廷和社会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来进行辨别。

根据重要性是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选择,当然这么做其实主要是针对那些有私心的皇帝他们才会有这种类似的选择,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皇帝,那么王子犯法也是与庶民同罪,就更不要说是自己的臣民了。

所以如果有人犯错的话,其实理所应当也应该把相应的罪责让他去承担,就这样对于全天下的人民来讲才是相对比较公平的一个做法,不然长期下去对于皇帝来讲可能会失去民心。不过具体怎么做还是要看皇帝的决定,毕竟是天底下权力最高的人,相信他说出什么样的话都不该有人反对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