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最痛苦的地方

如题所述

回避型依恋最痛苦的地方

回避型依恋的人最痛苦之处在于他的述情障碍。

回避很难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通过某种行为表达情感,并期待对方读懂自己的行为,自然而然的理解自己行为的含义。

情感叙述障碍者总是用理性的方式权衡关系的得失与利整,因为怕被拒绝,所以才会不断的有试探行为,希望对方先主动开口确立关系,保证自己永远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

不能用语言这样直白表达,因为他内在是没有安全感的,曾经索取过但是受到了伤害,所以他通常会把自己放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里。究其原因,是自身没有感受过完整的爱,求爱不得于是退而求其次,靠自身创造的某种环境来保护自己,在这种环境里,即使没有爱至少不会受到伤害。

回避的行为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通常回避是等你先主动然后自己才敢给予回馈,你先撩他他才会主动,如果在他主动的过程中你没有回应,他立马又会往回退。

这使得回避始终处在一个被动的、相对封闭的状态下,非常难找到一个共情的人。

1、童年经历形成的不配得感带来成年后对自我需求的羞耻感

小的时候回避并不是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感情。但是被否定、被拒绝、被忽视的久了,回避便形成了这样的想法:我是不配的。

世界上有许多人能过的幸福,然而我不配,我天生就不会不被真正的喜爱。这种不配得感不断的给回避洗脑,质问他:你这样的人凭什么想要那么多。

这就导致成年后的回避,对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到羞耻,想到要向别人示弱索取些什么,就觉得难以启齿:说出自己害怕会证明自己懦弱。想哭是无能。讨厌别人是不友善。喜欢某个人是自作多情。想得到某件东西是奢望。

总之一切事实被说出口,都会让自己有羞耻感。本质上是因为回避自认为自己的需求不配被满足,这是一种根植于心的深深的自卑感,回避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配被爱他的骨子里充满着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觉得自己这样的人,连父母都不会给予无私的爱的人,又怎么奢求世界上有一个人能真正的看见自己。

每当他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想要跟对方表示亲近的时候,这种想法就跳出来打击自己的积极性,告诉自己:把欲望和喜欢说出来,会被拒绝和嘲笑的,你的性格已经如此,不要有过多的期待。

2、防御机制

回避最怕被拒绝被否定,而如果不说出来,就不会被拒绝和否定了,这就是回避大脑中的自我防御机制。即便非常喜欢你,分手的时候非常想挽留你,但是大脑会告诉他你说出这些可能会受到伤害。

防御机制阻止了回避的表达。

不要忘了,回避始终将安全感至上,在回避的选择中安全感大于被爱。

在跟回避交往的过程中,最好要主动打破这种僵局,给予理解和爱,当对方觉得你懂他,你无需语言也能了解他所需,他才会感到踏实。

然而这听上去真的很像是在强人所难,世界上似乎找不出一个人,能够真正穿过回避的防御机制,成为他肚子里的蛔虫,所以回避的痛苦在于,孤独,以及无人理解,无人能看透他行为背后的含义,无人相信他的防御行为背后是对爱的渴望。

大多数人对回避的认知就是忽冷忽热,很难想处。

回避自己也在纠结,说出自己的脆弱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回避是非常慕强的,在回避眼中弱者不配被爱,强者才有吸引力的。

他不能接受不安,不能接受不确定性,所以许多回避难免有着很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同时他又希望能够有人喜欢自己,于是拼命伪装。甚至会甜言蜜语,谎话说尽,来维持自己的吸引力,保证自己一直被关注和喜爱。

我觉得这就是回避最大的特点,他努力的维持着自尊心,假装自己很强大,并且他误以为这种努力可以帮助他与外界建立更多的联系,可是事实上,这反而加固了他的自我防御。

3、潜在的情感创伤

回避更难对别人敞开心扉,容易在受到情感创伤的时候钻进牛角尖,过分自责或回避责任,误认为伤疤只要不被揭开就会痊愈。

如果相似的场景再度出现,他难以表达感情,再度陷入到创伤的命运循环当中去,在心理学上,这就叫做强迫性重复。

跟回避相处会发现,处理矛盾总是用同一种错误的方式或是逃避,或是争吵时攻击别人,尽管你跟他说很多次让他不要这么坏脾气,再遇到问题时他还是会如此,重复着错误的方式乐此不疲。

潜在的情感创伤,在回避的眼中只有一种解决的方式,就是他惯用的那种不良的方式,它就像一个开关,一旦被触发就回到一条既定的轨道。

在既定的轨道上重复熟悉的行为会让人产生安全感,在我们眼中看似别扭的处理方式,在回避眼中,恰恰是他一直以来最熟悉的方式。如果他所认为的正确方式就是回避,那么不断重复的结果就是使之成为一种生活的障碍。

述情障碍的痛点

回避因述情障碍,而难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时候,他成了自己世界里的异类。

说的谎太多,每个人都会怀疑他的痛是不是真的:他表达爱的方式看起来太微不足道,别人也会责怪他吝啬和自私;别人可以开怀大笑放声大哭的时候,他的沉默让他变成一个爱情中的哑巴。

他孤僻的生活方式使他看起来跟其他人都不一样,他是世界上的独行者。

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回避有很多,但他们又并非同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世界,外面有一层厚厚的隔离罩,3节人不得入内,每个人都活成了孤岛。

很多人说回避最大的痛苦是童年时的情感创伤,我觉得不是,成年以后的回避,未必不知道自身的问题,他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明知道自己情感的缺失,却又无力改变,硬把自己活成孤岛。

很多回避会在心中默默的怨恨父母,怪原生家庭没有给自己足够的关爱,让自己变成现在的样子,因为他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处境,只能向外归因。

被动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他一直在等一个拯救者,带他走出现在的处境,但可悲的是,如果他不学着主动打开自己,这辈子他也不会遇到理想的爱人。

这辈子都活在“我不会像他人一样拥有幸福”的阴影下。

而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隐患,加剧回避的痛苦。

在对待事业和生活上,回避常常有着超越常人的自尊心,争强好胜,但是在面对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他永远怀着悲观的态度,不敢信任任何人。

当看到别人享受爱和被爱的幸福时,回避很羡慕,可这时你给他机会说“要不要试着相信我一次?”他又不肯。许多人觉得这样的人很矫情,其实他们的人格特点也并非是自己能够选择的,人们最大的痛苦都是类似的,哪就是欲望大于能力。

对回避来说,欲望是被爱,能力是爱别人。

当一个人有被爱的渴望,没有爱别人的能力时,只能深陷在得不到的泥潭里折磨自己。就如同你想买什么而买不起,想得到什么职位却做不到,不自觉的就会自怨自艾,进而悲观厌世。

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能跟你感同深受,知道你所谓的矫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我想痛苦一定会减轻几分。

理解与共情,是回避的身边人帮助他的有效手段。

如果身边有回避,我觉得你一定要考虑一下自己能否给到对方足够多的理解与共情,永远不要想着去改变一个回避,而是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够接纳这样的恋人,毕竟他虽然是回避型,但仍然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人格魅力。

如果你自己刚好是个回避,请不要讳疾忌医,尝试将自己的问题描述给他人,找到能帮助你的人,才能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