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和黄飞鸿的历史

今天看个空间说霍元甲没打过擂台,说外国人是被吓跑的,下面是那个空间的地址http://user.qzone.qq.com/622000706/blog/1274250258 所以想知道一下霍元甲的生平事迹,要真实的!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光绪22年(1896),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察其正直,遂收为弟子。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 元甲侠肝义胆。光绪24年(1898),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难津门,与元甲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后王子斌在京遇难,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首级,并取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协助,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宣统元年(1909),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
后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十数年后,海内外精武分会达43处,会员逾40万之众.......

其实啊,无论是李小龙,李连杰甚至于是好小子版的霍元甲,都跟史实有点出入哦!
正史在这~
一问形象:霍元甲是否有辫子
有观众认为电影《霍元甲》中,李连杰的长辫造型,是想借用黄飞鸿的经典形象来“造势”。李连杰则告诉记者,历史上的霍元甲生于1869年,卒于1910年,字俊卿。祖籍河北东光县,世居天津西青区南河镇小南河村。因为他生于清末,所以是有辫子的,李连杰认为自己是遵照历史记载塑造了这个形象,他本人其实很不想走黄飞鸿的长辫老路。

二问拳法:迷踪拳什么样

影片中,霍元甲的迷踪拳法威震一方,李连杰所使出的招数是不是迷踪拳法呢?

对此问题,动作指导袁和平的回答有些让人失望:“我并没有见过迷踪拳的拳谱,李连杰的动作是按照我脑海中对于迷踪拳的理解设置的。”

而霍元甲曾孙霍自正表示,如今,“迷踪艺”的精湛功法已经很难见到。霍自正毫不隐瞒地说:“从自己父亲那一代就不再精通迷踪艺了,家族中现在也没有谁能够说出迷踪艺到底是什么功夫。我曾祖父练的迷踪艺是祖传的,我曾经听家里老人说过,迷踪艺的特点是蹿、蹦、跳、跃、跑、缩、小、软、绵、巧。”

三问人格:霍元甲是否年少轻狂

片中,霍元甲在年轻时是一介武夫,为了得到津门第一的称号,狂暴残忍,极度膨胀,而且胡乱收徒,挥霍无度。

据《霍元甲》编剧王斌介绍,关于霍元甲少年轻狂的一段描述,主要是为讲述霍元甲遭受挫折埋下伏笔,并非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目前历史上关于霍元甲徒弟的记载只有刘振声一人,而不是影片中所演绎的手下有一堆酒肉之徒。

记者随后从有关史料记载及霍元甲后人记载的族谱上看到,霍元甲一直为人低调,直到三十几岁都在为生计而默默奔忙于乡下和天津卫之间。他练武最初是防身自卫,后来更多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义之举使霍元甲在天津卫渐渐有了名气。

四问感情:霍元甲是否迷恋月慈

电影中,落魄的霍元甲在山村遇到盲女月慈,在她的感化下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而以往的电视剧中,霍元甲与赵倩男发生过感情,霍元甲真实的恋情是如何的?编剧王斌告诉记者,这个霍元甲隐姓埋名生活并与月慈相遇的重要段落是杜撰。

据了解,历史上的霍元甲一辈子只有一段婚姻,妻子王氏一直生活在天津小南河村,直到1960年去世,活了92岁。霍元甲夫妇去世时间相隔50年,最终安葬在了一起。现在霍元甲的墓地就是他与结发妻子的合葬墓。

五问打擂:霍元甲跟谁交过手

影片中霍元甲打败俄国大力士,并与西洋大力士奥比音比武,一雪“东亚病夫”之辱,这些故事一直流传令国人振奋。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霍元甲并没有和外国的大力士交过手。霍元甲曾孙霍自正曾经从家族处得悉,最初挑衅的人是俄国大力士卡洛夫,称中国的武术不及外国。霍元甲当时很气愤,请缨打擂,但卡洛夫立即告饶后还登报认错。1909年,霍元甲前去赴英国大力士奥比音的擂台,也把奥比音吓跑了。

李连杰对此表示:“如果根据我们查到的数据,霍元甲一站出来,俄国大力士和奥比音都是被吓跑的,这没法拍啊,所以我们只能按照人们传说中的美好情节来拍摄。”

六问结局:霍元甲是否死在打擂现场

影片中,霍元甲被日本人在茶水中下了剧毒,但霍元甲坚持比赛,身死擂台。

李连杰表示,对于霍元甲具体的死因其实到现在也是扑朔迷离,而历史记载中,霍元甲是有哮喘病的,当然到底是不是百分之百的精确他不知道。

据霍自正自述和部分史料显示,当年日本柔道会挑选了十几名高手前来与霍元甲比试,纷纷败北。赛后,日方设宴招待霍元甲,席间介绍一位叫秋野的医生为其治疗“热疾”,其实是下了烂肺的药。而且,在上世纪80年代给霍元甲迁坟时曾查验过其遗骨,发现遗骨全部为黑色,证明霍元甲确实为中毒死亡。

李连杰:我只能保证三点“真实”

就电影与史实之间的出入,李连杰表示,对于真正的霍元甲,剧组主创作了很多历史调查,请了很多专家教授进行分析。最终,电影《霍元甲》主要有3点是真实的:一是历史年代,二是他创立精武会的精神,还有一个是他死的年龄。李连杰表示,创作时,最大限度地根据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去做,但数据毕竟很少,盲目地依照历史反而觉得寸步难行。

对于自己扮演的霍元甲,李连杰表示确实加入了个人化的理解,影片中的霍元甲可能跟大家心目中的霍元甲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觉得这样才是一个比较真实的霍元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一、霍元甲(1868-1910),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人,爱国武术家,迷踪拳第七代传人。1909年扬名上海,并创办了精武体育会,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为强健国民体质、传承武术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黄飞鸿(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生于南海县佛山镇。原籍南海县西樵岭西禄舟村,黄飞鸿是清末民初的洪拳大师 ,岭南武术界一代宗师。也是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名医。1924年10月 广州国民镇压商团暴乱,西关一带房屋被毁,仁安街“宝芝林”受累被焚,资财付于一炬,其长子汉林又告失业,因而忧郁成疾。次年农历三月廿五日(1925年4月17日),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
第2个回答  2010-05-24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光绪22年(1896),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察其正直,遂收为弟子。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 元甲侠肝义胆。光绪24年(1898),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难津门,与元甲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后王子斌在京遇难,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首级,并取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协助,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宣统元年(1909),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
后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十数年后,海内外精武分会达43处,会员逾40万之众.......

其实啊,无论是李小龙,李连杰甚至于是好小子版的霍元甲,都跟史实有点出入哦!
正史在这~
一问形象:霍元甲是否有辫子
有观众认为电影《霍元甲》中,李连杰的长辫造型,是想借用黄飞鸿的经典形象来“造势”。李连杰则告诉记者,历史上的霍元甲生于1869年,卒于1910年,字俊卿。祖籍河北东光县,世居天津西青区南河镇小南河村。因为他生于清末,所以是有辫子的,李连杰认为自己是遵照历史记载塑造了这个形象,他本人其实很不想走黄飞鸿的长辫老路。

二问拳法:迷踪拳什么样

影片中,霍元甲的迷踪拳法威震一方,李连杰所使出的招数是不是迷踪拳法呢?

对此问题,动作指导袁和平的回答有些让人失望:“我并没有见过迷踪拳的拳谱,李连杰的动作是按照我脑海中对于迷踪拳的理解设置的。”

而霍元甲曾孙霍自正表示,如今,“迷踪艺”的精湛功法已经很难见到。霍自正毫不隐瞒地说:“从自己父亲那一代就不再精通迷踪艺了,家族中现在也没有谁能够说出迷踪艺到底是什么功夫。我曾祖父练的迷踪艺是祖传的,我曾经听家里老人说过,迷踪艺的特点是蹿、蹦、跳、跃、跑、缩、小、软、绵、巧。”

三问人格:霍元甲是否年少轻狂

片中,霍元甲在年轻时是一介武夫,为了得到津门第一的称号,狂暴残忍,极度膨胀,而且胡乱收徒,挥霍无度。

据《霍元甲》编剧王斌介绍,关于霍元甲少年轻狂的一段描述,主要是为讲述霍元甲遭受挫折埋下伏笔,并非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目前历史上关于霍元甲徒弟的记载只有刘振声一人,而不是影片中所演绎的手下有一堆酒肉之徒。

记者随后从有关史料记载及霍元甲后人记载的族谱上看到,霍元甲一直为人低调,直到三十几岁都在为生计而默默奔忙于乡下和天津卫之间。他练武最初是防身自卫,后来更多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义之举使霍元甲在天津卫渐渐有了名气。

四问感情:霍元甲是否迷恋月慈

电影中,落魄的霍元甲在山村遇到盲女月慈,在她的感化下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而以往的电视剧中,霍元甲与赵倩男发生过感情,霍元甲真实的恋情是如何的?编剧王斌告诉记者,这个霍元甲隐姓埋名生活并与月慈相遇的重要段落是杜撰。

据了解,历史上的霍元甲一辈子只有一段婚姻,妻子王氏一直生活在天津小南河村,直到1960年去世,活了92岁。霍元甲夫妇去世时间相隔50年,最终安葬在了一起。现在霍元甲的墓地就是他与结发妻子的合葬墓。

五问打擂:霍元甲跟谁交过手

影片中霍元甲打败俄国大力士,并与西洋大力士奥比音比武,一雪“东亚病夫”之辱,这些故事一直流传令国人振奋。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霍元甲并没有和外国的大力士交过手。霍元甲曾孙霍自正曾经从家族处得悉,最初挑衅的人是俄国大力士卡洛夫,称中国的武术不及外国。霍元甲当时很气愤,请缨打擂,但卡洛夫立即告饶后还登报认错。1909年,霍元甲前去赴英国大力士奥比音的擂台,也把奥比音吓跑了。

李连杰对此表示:“如果根据我们查到的数据,霍元甲一站出来,俄国大力士和奥比音都是被吓跑的,这没法拍啊,所以我们只能按照人们传说中的美好情节来拍摄。”

六问结局:霍元甲是否死在打擂现场

影片中,霍元甲被日本人在茶水中下了剧毒,但霍元甲坚持比赛,身死擂台。

李连杰表示,对于霍元甲具体的死因其实到现在也是扑朔迷离,而历史记载中,霍元甲是有哮喘病的,当然到底是不是百分之百的精确他不知道。

据霍自正自述和部分史料显示,当年日本柔道会挑选了十几名高手前来与霍元甲比试,纷纷败北。赛后,日方设宴招待霍元甲,席间介绍一位叫秋野的医生为其治疗“热疾”,其实是下了烂肺的药。而且,在上世纪80年代给霍元甲迁坟时曾查验过其遗骨,发现遗骨全部为黑色,证明霍元甲确实为中毒死亡。

李连杰:我只能保证三点“真实”

就电影与史实之间的出入,李连杰表示,对于真正的霍元甲,剧组主创作了很多历史调查,请了很多专家教授进行分析。最终,电影《霍元甲》主要有3点是真实的:一是历史年代,二是他创立精武会的精神,还有一个是他死的年龄。李连杰表示,创作时,最大限度地根据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去做,但数据毕竟很少,盲目地依照历史反而觉得寸步难行。

对于自己扮演的霍元甲,李连杰表示确实加入了个人化的理解,影片中的霍元甲可能跟大家心目中的霍元甲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觉得这样才是一个比较真实的霍元甲。

参考资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2111029

第3个回答  2010-05-30
一说是霍元甲亲手打下外国人;一说是外国人听到霍元甲的大名,就吓走了。
第4个回答  2010-05-24
是不是吓跑我不知道,不过,他确实没上,我在CCTV10看的一个节目里说的就是他没上,这是百度百科,里面说是外国人吓跑了。。。总之就是没上http://baike.baidu.com/view/4436.html?wtp=tt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