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设计有效的数学课堂

如题所述

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着重反思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从教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的认识到,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在揭示课题后,接着问:“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拿出三根木棒让学生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奇怪。接着我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再让学生演示与另两根组成一个三角形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兴趣,急于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时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也就很容易接受了。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例如:以前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先让学生把这个定理背下来,然后整节课就和学生练习勾股定理的应用,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现在我上这节课时,先和学生从简单的直角三角形入手,借助网格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三角形三边长的计算,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会有什么关系?尽管猜想的过程中有对有错,猜想的结果出人意料,但让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就会有自己的收获,而不把这个过程看成是浪费时间。对于猜想结论的对错,让学生自己实际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思维的火花进一步迸发。他们的验证方法各种各样,但我很欣赏这一点。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用拼图地方法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实践证明,若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动脑去做去想才能学得会,永不忘。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适中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故事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如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我会穿插上一段这样的小故事:
0.618在科学艺术上的表现我们已了解了很多,但是,你有没有听说过,0.618还与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惨烈残酷的战场也有着不解之缘,在军事上也显示出它巨大而神秘的力量?一代枭雄拿破仑大帝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命运会与0.618紧紧的联系在一起。1812年6月,正是莫斯科一年中气候最为凉爽宜人的夏季,在未能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的博罗金诺战役后,拿破仑与此时率领着他的大军进入了莫斯科。这时的他可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他并未意识到,天才和运气此时也正从他身上一点点的消失,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和转折点正在同时到来。后来,法军便在大雪纷扬、寒风呼啸中灰溜溜的撤离了莫斯科。三个月的胜利进军加上两个月的盛极而衰,从时间轴上看,法兰西皇帝透过熊熊烈焰俯瞰莫斯科城时,脚下正好就踩着黄金分割线。
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的问答、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小故事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总能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31
1、学习方式要有效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每节课都得让学生使用这些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方式,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进行恰当的选择。如在解决立体图形在分与合的过程中,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时,教师们没有选择让学生被动听讲,而是让学生从家里带些实物,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切、动眼看、动脑想等,在操作的过程中去理解、感悟。从而得出,立体图形在分与合的过程中体积不变,但表面积要发生变化。形象、生动、直观的操作,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课堂实效不言而喻。
2、教学方式要有效
(1) 机智把握课堂预设与生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教案,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 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数学课堂中常常出现:设计的教学内容完不成,练习量不够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对各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的时间进行预设,在不同的课堂按不同实际进行调整,从而尽量减少压堂和知识“贷帐”现象,提高课堂效率。
(3) 充分关注差异。
如果课堂教学中以一个标准或大部分时间以一个标准去实施教学任务,不利于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因此,关注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才能充分提高课堂的实效。
3、设计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
所谓灵活的作业练习是指能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练习,所谓多样的练习是指设计游戏、儿歌、探险、寻宝、解难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选择、连线、找朋友……习题形式的多样性。那么怎样才能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呢?
(1)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
那种盲目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我们在练习设计中,目的性和针对性是相结合的,既要有目的性,更要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
(2)设计有层次和整体性相结合的练习。
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制的,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
(3)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练习。
我们都知道: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有效课堂应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