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意思是想要折枝桂花,带壶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终究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这句诗出自于宋代刘过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全诗句是这样的: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首诗句的全文意思是:

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我作一首词,我便当场创作此篇。时为八月五日。

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

黄鹤矶头早已荒凉破败,老朋友如今还在吗?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这首诗比较难理解的词语也整理出来了:

(1)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姜夔《翠楼吟》词序云:“淳熙十三年(1186)冬,武昌安远楼成。”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2)小集:此指小宴。

(3)侑(yòu)觞歌板:指酒宴上劝饮执板的歌女。侑觞,劝酒。歌板,执板奏歌。
龙洲道人:刘过自号。

(4)汀洲:水中小洲。

(5)南楼,指安远楼。

(6)黄鹤断矶: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断矶,形容矶头荒凉。

(7)浑是:全是。

(8)断矶:矶断江岸。矶:水边山石,临江山崖。

(9)浑是:全是。

(10)少年游:少年时的游赏。

这首诗创作于嘉泰四年(1204年),作者重游安远楼的时候。

安远楼建成后年仅三旬的刘过曾经游过安远楼。二十年后是开禧二年(1206年),当年发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开禧北伐”,然后翌年(1207年)韩侂胄被杀,不久后辛弃疾也去世了。此词中写“二十年、重过南楼”,二十年当为约数,查其词意,很可能是在闻听辛弃疾死讯后作,乃有“故人曾到否”的设问和慨叹。二十年后八月五日这一天,已近暮年的刘过,壮志不酬,在事隔20年之后重新登上此楼,望中原之未复,叹身世之不遇,不禁感概系之,遂为此词。 

这是一首登临名作。作者借重过武昌南楼之机,感慨时事,抒写昔是今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刘过重访南楼,距上次登览几二十年。当时韩侂胄掌握实权,轻举妄动,意欲伐金以成就自己的“功名”。而当时南宋朝廷军备废驰,国库空虚,将才难觅,一旦挑起战争,就会兵连祸连,生灵涂炭。词人刘过以垂暮之身,逢此乱局,虽风景不殊,却触目有忧国伤时之恸。这种心境深深地反映到他的词中。

词一起用了两个偶句,略点景物,写登楼之所见。但既无金碧楼台,也没写清嘉的山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而已。这里的“满”字和“寒”字下得好,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出一幅依黯的画面,为全词着上了一层“底色”。细味这残芦满目、浅流如带的词境,不止气象萧瑟,而且写出了居高临下的眺望之感来,是统摄全篇的传神之笔。接下去,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技法把词笔从空间的凭眺折入时间的溯洄,以虚间实,别起波澜。

“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里包含了多少感慨。二十年前,也就是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豪纵不羁的生活。二十年过去了,可是以身许国的刘过却“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仍厄于韦带布衣的寒士地位。如今故地重经,而且是在这个祸乱日亟的时候,令人凄然以悲。句中的“过”字点明此行不过是“解鞍少驻初程”的暂歇而已,并为下文伏线。“柳下”三句,一波三折,文随意转,极见工力。“未稳”上承“过”字,说明客边行脚的匆遽,钩锁紧密,见出文心之细。

“能几日,又中秋”,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三句迭用“犹”“能”“又”等虚字呼吸开合,腾挪旋转,真能将词人灵魂的皱折淋漓尽致地揭示无余。

过片以后纯乎写情,皆从“重过”一义生发。曰“故人”,曰“旧江山”,曰“新愁”,曰“不似”,莫不如此。章法之精严,风格之浑成,堪称《龙洲词》中上上之作。“黄鹤”二句一问而起,虚际转身之笔也。“矶头”上缀一“断”字,便有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不是泛下之笔。古人是谁,作者没有点出,只虚写一笔,就把旧欢难拾、人去楼空的怅悒情绪浓郁地表现出来了。“旧江山浑是新愁”,是深化题旨之重笔。

前此种种依黯的心绪,所为伊何。刘过此刻所感受的巨大的愁苦,就是对韩侂胄引火的冒险政策的担忧,就是对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旧日的壮丽江山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而他对于这场可怕的灾难竟然无能为力,这教人悲从中来。“浑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层含义。本有旧愁,是一层;添了新愁,是第二层。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层。旧愁就是他《忆鄂渚》诗所云“书生岂无一策奇,叩阍击鼓天不知”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旧愁新恨,纷至沓来,此番登览,赢得的不过是无边枨触和一腔惆怅罢了。卒章三句买花载酒,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旋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少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于已老之今日而言。刘过初到南楼,年方三十,故得以少年目之。且可与上片之“二十年重过南楼”相绾合,论其章法,确有草灰蛇线之妙。如此结尾,既沉郁又浑成,令人读之有无穷哀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16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句词的意思是:想要买上桂花带上美酒一同泛舟,但终究不像少年时出游拥有那种意气了。

这句词出自于南宋词人刘过创作的一首故地重游忆旧之作《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全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释义: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

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创作背景

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一名南楼。建于1186年(淳熙十三年)。姜夔曾自度《翠楼吟》词纪之。其小序云“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具载其事。刘过重访南楼,距上次登览几二十年。当时韩侂胄掌握实权,轻举妄动,意欲伐金以成就自己的“功名”。

而当时南宋朝廷军备废驰,国库空虚,将才难觅,一旦挑起战争,就会兵连祸连,生灵涂炭。词人刘过以垂暮之身,逢此乱局,虽风景不殊,却触目有忧国伤时之恸。这种心境深深地反映到他的词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5-18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意思是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赏析】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接着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少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而言。刘过初到南楼,年方三十,故可称为少年。且可与上片之“二十年重过南楼”相绾合,论其章法,确有草灰蛇线之妙。如此结尾,既沉郁又浑成,令人读之有无穷哀感。【出处】宋朝诗人刘过的古诗作品《唐多令·芦叶满汀洲》【作者简介】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原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翻译】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第3个回答  2021-11-06
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07-26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意为:我想要买一些桂花和美酒一起带走,但却发现终究不如年轻时游玩的乐趣。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过去青春时光的怀念和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当前生活的不满和感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