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的全文的译文

如题所述

公孙仪担任鲁国宰相,极其喜爱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 him。然而,公孙仪并不接受这些鱼。他的弟子劝他说:“您这么喜欢吃鱼,却不愿接受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何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很喜欢吃鱼,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收了别人送的鱼,就可能会有迎合他们的行为;有了这种行为,就可能导致法律的扭曲;法律被扭曲,我就可能被罢免相位。即使我很喜欢吃鱼,这些人也不一定会再送给我鱼,而且我自己也无法供给自己的鱼。如果我拒绝接受别人送的鱼,就不会被罢免相位,尽管我很喜欢吃鱼,我却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的鱼。”公孙仪明白依赖他人不如依赖自己。
1. 公孙仪: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复姓公孙,名仪。
2. 相鲁:担任鲁国宰相。
3. 公仪子:对公孙仪的尊称。
4. 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5. 下人:屈从于他人。
6. 枉:违反。
7. 即:如果。
8. 给:提供。
9. 一:全。
10. 谏:劝告。
11. 唯:只因为。
12. 既无:如果没有。
13. 弟子:学生。
14. 嗜:非常喜欢。
15. 之:代词,代指公孙仪。
16. 弟子:学生。
17. 嗜:非常喜欢。
18. 既无:如果没有。
19. 受:接受。
20. 故:所以。
21. 虽:虽然。
22. 尽:都。
韩非子简介: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译文:
公孙仪担任鲁国的宰相,极其喜爱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 him。然而,公孙仪并不接受这些鱼。他的弟子劝他说:“您这么喜欢吃鱼,却不愿接受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何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很喜欢吃鱼,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收了别人送的鱼,就可能会有迎合他们的行为;有了这种行为,就可能导致法律的扭曲;法律被扭曲,我就可能被罢免相位。即使我很喜欢吃鱼,这些人也不一定会再送给我鱼,而且我自己也无法供给自己的鱼。如果我拒绝接受别人送的鱼,就不会被罢免相位,尽管我很喜欢吃鱼,我却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的鱼。”公孙仪明白依赖他人不如依赖自己。
鲁相嗜鱼的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由法家的利益观去阐释一个生活中的道理:公孙仪爱吃鱼,却不愿接受别人送的鱼。公孙仪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故事了解公孙仪。
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天人三策》
这是关于公孙仪的另一个故事,由此可见,公孙仪的道德品质大于今天人所能想象的,所以说人心不古,用现代的价值观去判断古人的价值是不可取的。德与法的辩证关系也有所体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 夫即受鱼,必伍梁仔有下人之色:如果我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会表现出迎合他们的态度。
2. 将枉于法:就会违反法律。
3.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这说明了依赖别人不如依赖自己的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