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仪不受鱼文言文

好的加分

一、译文: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歪曲法律,就会被罢免宰相。”

“ 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长期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二、原文:秦 韩非子《初谭集·廉勤相》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jǐ)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公孙仪是战国时期鲁穆公手下的丞相。

公孙仪是个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为官公正的人。

二、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1]  ,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1
原文
①公孙仪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⑤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⑧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⑨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②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 ③相鲁:做鲁国宰相。 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迁就他人。⑦枉:违法曲断。 ⑧即:假如。 ⑨给:供给。

编辑本段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会犯法;犯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即使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就说明了要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

http://baike.baidu.com/view/1616226.html?wtp=tt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8-24
鲁相嗜鱼
目录原文注释韩非子简介译文鲁相嗜鱼的道理翻译句子
编辑本段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fú)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
9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编辑本段注释  1
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
2 相鲁:做鲁国宰相。 相:做宰相。
3 公仪子:对公孙仪的尊称。
4 尽:都
5 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6 下人:迁就他人。
7 枉:违法曲断。
8 即:假如。
9 给:供给。
10 一:全。
11 谏:规劝。
12 唯:只因为。
13 既无:若不。
14 弟子:学生。
15 嗜:喜欢,喜爱。
16 之:代词,代公孙仪。
17 弟子:学生。
18 嗜:十分喜欢。
19 既无:若不。
20 受:接受。
21 故:所以。
22 虽:虽然。
23 尽:都。
24 色:脸色
编辑本段韩非子简介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编辑本段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相争着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编辑本段鲁相嗜鱼的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由法家的利益观去阐释一个生活中的道理:公孙仪爱吃鱼,可不受鱼。公孙仪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故事了解公孙仪。
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天人三策》

这是关于公孙仪的另一个故事,由此可见,公孙仪的道德品质大于今天人所能想象的,所以说人心不古,用现代的价值观去判断古人的价值是不可取的。德与法的辩证关系也有所体现。
编辑本段翻译句子  1、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我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要迁就别人的脸色。
2、将枉于法: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
第3个回答  2012-12-27
鲁相嗜鱼(公孙仪不受鱼 和鲁相嗜鱼是同义词)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不必置我鱼,我又不能自给(jǐ)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jǐ)鱼。”此明夫(fú)恃人不如自恃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 9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
  1 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
  2 相鲁:做鲁国宰相。 相:做宰相。
  3 公仪子:对公孙仪的尊称。
  4 尽:都
  5 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6 下人:迁就他人。
  7 枉:歪曲。
  8 即:假如。
  9 给:供给。
  10 一:整个。
  11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12 唯:只,只有。
  13 既无:若不。
  14 弟子:学生。
  15 嗜:喜欢,喜爱。
  16 之:代词,这里指公孙仪。
  17 既无:若不。
  18 受:接受。
  19 故:所以。
  20 虽:虽然。
  21 尽:都。
  22 色:脸色。
  23 免:罢免。
  24 彼:别人,对方。
  25.给(jǐ):提供
韩非子简介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相争着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鲁相嗜鱼的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由法家的利益观去阐释一个生活中的道理:公孙仪爱吃鱼,可不受鱼。公孙仪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故事了解公孙仪。
  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天人三策》
  这是关于公孙仪的另一个故事,由此可见,公孙仪的道德品质大于今天人所能想象的,所以说人心不古,用现代的价值观去判断古人的价值是不可取的。德与法的辩证关系也有所体现。
翻译句子
  1、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如果我接收了(别人的)鱼,就一定要迁就别人的脸色。
  2、将枉于法:(这样)就会歪曲法律。
  3.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这说明了倚仗别人不如倚仗自己(的道理)。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616226.htm?wtp=tt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