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流意识”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中流意识”早在19世纪下半叶的明治维新时期,具有革新意识的知识精英们从欧洲发达国家的社会变化中体会到,中产阶级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他们提倡以中产阶级作为标准阶级,使下层阶级逐步改善生活水平。

从纯粹的物质生活层面来看,虽然日本人之间可能收入差距很大,但即便是收入低的阶层,不但能满足日常温饱,而且可以最低限度地满足其他方面的基本社会需要。

从日本人的行为心理层面来看,日本人强烈追求同质化的国民性特点导致日本人往往无视现实生活的差距,可能出于担心被孤立而产生的盲目从众心理等,致使很多人希望自己也属于中流

也很可能是“耻意识”在作怪。就如同日语中讥讽贫穷武士的成语所言,“尽管饿着肚子没什么东西吃也会叼着根牙签”,选择“中流”的日本人也可能很清楚 地知道自己实际的生活水准如何,但碍于面子,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做了居于中流的回答。

扩展资料:

樱花与日本人的中流意识相互对应的意思

一朵朵很小的樱花花瓣 —— 象征着一个个普通人;

白色樱花和单一的花形 —— 表示所有的人都是单纯一致的思维、行动方式;

无数朵樱花的壮观景象 —— 呈现出一个个普通人组合在一起的强大。

樱花花期短暂美丽瞬间 —— 如同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瞬间即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5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叶渭渠指出:“‘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扩展资料:

简单地说,这个概念是“诚实”。 当人们触摸外部世界时,他们触摸场景,感受情感,他们的心也随之动摇。 他们会感到情绪,喜悦或愤怒,或者有这种感觉的人就是懂得“悲伤”的人。 那些了解“事物的悲伤”的人就像汉语中的“自然人”。

“嘿,有意识”最初是一个感叹词,可用于所有情绪,在中文中意为“尖叫”。实际上,物质的悲伤是情绪在主观暴露于外部物体时的深刻而神秘的本质。 “ Ah〜”在平安时代,这个词不再表达强烈的情感,而是使用所谓的和谐与宁静之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11
如果中产阶级算是日本社会主流的话,那么中流意识就是主流意识。
但是日本的门阀传统决定了庞大的中产阶级只能是主流的附庸而非主流本身。这点和美国是有区别的。
名词概念只是简单的点出日本的社会结构分布状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15
难不成,楼主也是考北二外的
第4个回答  2011-12-08
日本的“中流意识”是日本国民意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60年代起,经济逐渐起飞,普通百姓的收入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指导下得到翻倍增长,绝大大部分百姓在70-90年代过上富裕的生活,虽然没有中产阶级的定义,但大家房有车,还有医保养老保险等其它社会福利。但泡沫破裂后,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停滞不前,中产阶级的意思有了很大的落差,因为社会贫富的差别增大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