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同学瞧不起,现在已经工作了,领导同事也不待见,我就是个到哪里都不受欢迎的人怎么办?

如题所述

我们每天都会和人打交道,学生时代我们抱怨同学瞧不起我们,工作后,我们仍然会抱怨同事不待见我们,为什么明明大家天天见面交流彼此却不能真正理解,我们需要挖掘背后的原因。有没有什么阻碍我们的沟通和认知?

我们一起看以下四点

一、交流的目的不是说服

让人舒服的谈话,是尝试着彼此理解,而不是为了相互说服。不同的观点碰撞本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没有谁的想法一定更高级。别非要在交流里寻求对方的认同,相反,能坦率承认一句“你说的对”的人,总会显得更大方些。

蔡康永喜欢在说话前讲一句,我的观点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但我希望说出来可能会对一些人有所启发。日常里你不必真的讲出这句话,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表达自我,无论姿态还是语调上都会变得更让彼此舒服些。

二、避免敷衍的赞同

看一些访谈节目,发现有些主持人身上极易有一种敷衍的赞同。对方每每还没说完话,她就已经抢着嗯两下再抛出下一个问题。

不是说一定不能打断对方,但只听一个开头就草率的讲一句我懂,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不尊重——它显得你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对方的话,而只是简单粗暴的凭着这两句话就下了论断。

所以别急着肯定。如果真的觉得自己不能接受对方的观点,可以用无声的点头来回应,尊重对方表达的完整度,也继续听听自己的理解是否真的正确。
三、不带预设的去看待对方

在这个习惯把人标签化的时代,我们其实很难逃开刻板印象的禁锢。但如果开启一场谈话之前就带上几层滤镜,你就很难再去看清对方真实的模样。

所以交流之前,试着给自己做个强调,用发现而非验证的眼光去认识对方。有了这样的底层心态改变,大抵能帮你躲开一些狭隘的窠臼。
四、暂时放下自己的视角

每个人都有自己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这偌大人间仿佛被切割成无数碎片,透过不同的眼睛和耳朵,分发到我们手中。

一直觉得交流里最妙的一点,是仿佛为你撕开了一扇新的窗子。你得以跟着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重新去认识,去看待,去发现别人手里的这块全新的世界。

所以,试着去放下自己的固有认识,尽量给自己做个清空。把世界当作一份全新的礼物,跟着对方一起打开。带着这样的心态,可能无论对方还是自己,都能得到一点新的收获。



也许我们有意识训练这些沟通注意点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当我们真正去试着理解别人的时候,我们对待别人以及周遭事物会有足够的温柔,这些又会促进我们的稳定沟通,从容不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