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应对死亡的恐惧

不知从小学几年级开始便对死亡充满恐惧,到了初中变得更严重不去想它可是它却会不经意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晚上闷在被子哭泣过一会才睡着,后来开始产生害怕周围的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远去最后只剩下自己到最终自己死了,很害怕,再到后来有一段时间不怎么害怕了但到了高中又出现了,令我很是害怕,别人说我想太多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丰富些,可是我做了不管用,它愈演愈烈,现在都开始对日历开始害怕越往下翻越害怕明知自己活不了100多年往下翻很害怕(现阶段高中)

死亡就像是一个不经意时抬头看见的默默运转的倒计时,本能的一丝反感之外,也会有一些恐惧。正如所有其他恐惧一样,死亡恐惧也是一种心理反应,虽然它来自于一个最终确定的事实,来自于生物规律,来自于人精神结构的最深处。
从根本上讲,生产劳动、商业贸易、发明创造这类东西,直接和间接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或一部分人)生存和生存得更好。而唱歌跳舞、斗鸡玩狗、求神拜佛、研究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让生存获得一层意义,人类就是用这层意义来包装他的生活,逃避死亡的命运。
而这意义必然建立在需要上,去满足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一个牢牢地吸附在“现实”之上的人是一个切断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链条的人,也就是说,是一个拒绝了“永恒”的人。在与死亡的角逐中,在心理上他比那些感觉自己在思想和心理上活在一个前后延伸的时空结构的人,会更早地失败。这一点很明显,如果我们既不了解历史,也不对未来有所畅想,在心理上我们就会和由时间序列建构的世界失去联系,我们的存在就容易被淹没。一个人越同化于他所在的社会,他的整个存在就越狭隘。他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拼命工作、炫耀性消费、买车买房,要么只是为了生存,要么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生活并不是建立在内心体验和追寻生命的意义上。无论他在和别人对比时、在他人对他的羡慕中可以收获多少“幸福”的感觉,内心的声音都会隐隐地告诉他这种存在是有缺陷的。他怕死,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找到生的价值!如果始终没有做过或者尝试寻找真正让自己开心的事情,那死亡确实是很苦涩的一件事情。
尽管一个人的存在真的不是他所占有的东西,但在心理上,我们就是认为,一个人就是他所占有的东西。我想,不穿衣服,人类可能没有底气在猴子面前说自己是“高级动物”。事实的真相往往是,一个人越无法依赖他真实的自我而活,他就越需要认为社会包装出来的那个“自我”就是真实的自己,并让其他人在心理上对此也表示同意。一个权力者、一个有钱人,一旦意识到那个剥去了权和钱的自我就是真实的自己,他在心理上就陷入了灾难。完全符合社会价值排序的人生将在死亡退却一切包装之后,直面自我。而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感想,只有自己能够知道,也唯有这样的时刻,才能知道是不是看起来幸福。
完全符合社会价值排序的选择生活,最大的软肋就是人终有一死,很多时候公认的幸福和自我的幸福并不是一码事。况且,我们的社会在越来越快的变化,盲从他人的幸福对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只有内心是相对确定的,用内心去辨别确认外界,而非不断用外界传递的信息来修改内心。我们都是不同的。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真正在生活中体验到他自己生活的意义。一方面,要知道人生的无奈和自己的局限;另一方面,要为了合理的目标而奋斗,我们的规划要自始至终包含着不确定性。只有真正生活过,死亡才能构成一种可接受的自然结果;而没有真正生活过,死亡在心理上就会遭受抵触,因为它给人生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所以,哲学家的告诫是:用心生活,死亡恐惧就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3
一个畏惧死亡的人,通常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而烦,所以经常惶恐不安,而一个乐观的人,更多的想着自己活着的时候要怎样过好每一天。当知道自己的生命生命期限时,乐观的人也会怕,因为他身上肩负着责任,他怕自己的离去会让自己的亲人难过,但他不会把这种好怕表现出来,他会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把一些他记挂的事处理好,希望和家人度过生命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而畏惧死忙的人,我也无法揣摩他知道自己的期限后倒底会怎样,有N多种可能吧。但不管对于谁,既然活着,就先把今天过好吧。
第2个回答  2018-07-03

死亡就是一个生命的结束,一个个体感觉的消失,人出生时就注定要有一天死亡,死亡是人生的悲剧,人生中多次面对亲人的离世,爱自己的父辈甚至爱人去世悲痛欲绝,其实,人总是在部分死亡,细胞的死亡、机体老化,直到人体报废时才是死亡。死亡是一个生物体回归自然,成为一堆有机物或无机物。精神上死亡是对外界不再做出反应。不再有意识,思想活动。由于中国的宗教影响,一种轮回的理论,一种死后世界的理论,影响人们对死后的情况预计或顾虑。尚无证据证明,有阴间的存在。一句名言:死并不可怕,怕的是不能活了。

第3个回答  2018-07-03
放下了也就不怕了,有始有终,兄会有那一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