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如题所述

80年代是中国报告文学最为轰动的时期,感应着变革时代潮涌的社会生活。报告文学充分发挥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优势,赢得了文坛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发表于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以此为先导,形成了知识分子题材的报告文学热。
进人80年代,报告文学的题材更加广泛。既叙写改革开放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涌现的各式人物,也披露现实生活中各种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既注重对国内题材的报告,也能放眼世界。报告文学的报告视角也发生了新变。作家不仅从文学、新闻的视角去反映生活,而且也从哲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等角度去观照对象。《挑战与机会》(陈祖芬)、《世界大串联》(胡平、张胜友)、《走出神农架》(李延国)等作品既有文学的华采情韵、新闻的时效真实,也有历史的客观详考、哲学的思辨理性和社会学的明细调查等。作品的结构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世界大串联》写到的人物有十多位,各取其片断的生活故事连缀成篇。作者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上,白由地择取表现内容,使作品负载密集的信息量、博大的生活容量和强劲的思想力度。
80年代的报告文学就主题取向的不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段:
(1)1984年前的作品注重对先进人物的再现,主旋律色彩鲜明,作品的表达更见精致情采。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中年颁》、柯岩的《船长》等,成功地再现了中国的“脊梁式”典型人物陈景润、索桂清、贝汉廷等。
(2)1985年起,报告文学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批判性主题得以回归张扬。这关联着特定的社会文化生态,也导源于报告文学作家主体意识和文体意识的自觉。
批判性主题集中体现在问题报告文学中。所谓问题报告文学“不再以某一个单一事件或人物为中心,而是以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为中心,进行选材和采访报告”。此类作品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价值在于以一种规模化的强势,警示我们民族应该怀有一种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它具有警世省人的思想意义。有些问题报告文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只作问题的铺陈,材料失实,评论也时有偏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