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我国散文的文体有什么变化?

如题所述

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文体“窄化”日趋明显。所谓“窄化”即将报告文学等叙事性形态和杂文等议论性形态从散文中加以分离,重新提出了“抒情散文”、“艺术散文”或“美文”等概念。报告文学、回忆录、史传文学等,也不再被放置在“散文”的范畴里。尤其是报告文学,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哥德巴赫猜想》(徐迟)、《大雁情》(黄宗英)、《船长》(柯岩)等,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轰动一时的大批长篇社会问题“报告”,基本上已不再被作为散文看待。与此同时,对一些散文与别的体裁相渗透而形成的混生性文体的命名成为规范散文文体的参照。如汪曾祺、何立伟、张承志等融会了散文的某些因素的小说,构成“小说的散文化”或“散文化小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