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喜宴,讲究“三天为请,两天为叫,一天为提”,的确有道理

如题所述

大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因为不懂规矩礼仪,人情世故而四处碰壁的不在少数。
在社会中行走拥有了经历和阅历的老人们都知道,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回到家中种植农田,人与人之间相处时都要懂得规矩,也要讲人情世故。
有关人情事故的规矩礼仪其实从古代时期就已经流传下来了,古代时期的人情事故主要体现在俗语:“三天为请,两天为叫,一天为提”之中,你知道这句俗语中所提到的“三天”,“两天”,“一天”分别是什么意思吗?作为古代后辈之人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遵守俗语中的规矩礼仪呢?
一、“三天为请”
古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经济水平也较低。
家家户户在遇到喜事和丧事的置办之时,因为缺少人手而没有过多的金钱去请专业人士帮忙时,他们就只能请村里的居民们互相帮助。
你家有喜事和丧事的时候我前来帮忙,我家有喜事和丧事的时候,你又将我之前帮忙的劳力还给我。
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忙形成了一种人情世故,也正是有了这些人情世故,人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人们虽然生活在贫苦的时代,生活也是美滋滋的。
除了邻里邻居互相帮忙需要讲究一定的规矩礼仪外,若是一家人在举办喜事之时通知亲戚朋友们前来家中做客,那么为了表现出对亲戚朋友的一种尊重,请柬要在三天以前发到亲戚朋友手中。
如果在两天前或一天前才发出请柬,这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
“三天为请”便是在一件喜事决定举办之前就已经将喜宴举办之意送达到亲戚朋友的身边,让亲戚朋友知道这件事情会在三天以后举办,这也是对家族中长辈的一种尊敬。
到了21世纪,人们在举办喜事之时,也会通过请柬的方式通知亲戚朋友前来参加宴席。
但大多数人们为了表示对亲戚朋友的尊重,他们提前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已经将请柬送到客人手中了。
各个地区的人们在举办喜宴之时都会遵从俗语中的规矩礼仪来进行。
二、“两天为叫”
古人认为若是一家人在举办喜事的三天前没有加请柬送到对方的手中,而是在即将开始置办喜事的两天前告诉亲戚朋友,那么这是对亲戚朋友的一种不尊重。
等于喜宴已经要开始了才叫他人来参加宴席,才让亲戚朋友知道家中有喜事要发生。
古代时期的信息不发达,若是在喜宴举办的前两天才将请柬送到亲戚朋友手中或者是以带口信的方式告诉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大多都难以准时在喜宴当天到达现场。
其原因是亲戚朋友路途遥远,大多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赶到体验现场来参加喜宴。
古代时期人们在举办喜宴之时,男方家接亲的人会在头一天晚上就到达女方家。
而女方家的亲戚长辈也会在宴席举办之前的一天到达家中来,若是举办喜宴的人们在临时情况下才告诉亲戚朋友,亲戚朋友的路途遥远,大多都来不及参加这一场宴席。
古人认为在宴席开场的两天前告诉亲戚朋友,这是对长辈的一种不尊重。
这种方式不叫宴请,而是直接叫亲戚朋友来参加宴席。
三、“一天为提”
此句俗语中的“提”并不是只口头上的“提到”,而是指将人直接提到现场的意思。
古代时期官老爷在审犯人之时,直接到犯人家将犯人捉拿归案,这被人们称为了提。
古人认为,若是在喜宴将要举办的前一天才将喜讯告诉亲戚朋友,让他们赶着来参加喜宴,这是对亲戚朋友的一种不尊重。
一些亲戚朋友在看到晚辈举办婚事,婚事当天才告诉自己,心里面一定会产生不满情绪从而拒绝参加这一场喜宴。
当然,一些亲戚朋友虽然表面上来参加了这场宴席,但心里面也不是滋味,因为晚辈在举办这一场喜事之时并没有提前告诉其他长辈,让他们提前来参加。
现如今的新人们在举办喜事之时,大多会提前半个月或一个月将请柬送到亲戚朋友手中,这也是从俗语“三天为请,两天为叫,一天为提”中总结出来的规矩礼仪。
总结:
古代时期的人情世故还有着较多的讲究,除了在婚嫁之时需要他人来帮忙时要提前告知,邀请亲戚朋友来参加喜宴时要提前告知外。
民间还有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这些规矩里也依然还流传在21世纪。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值得后辈人细细去探究其中的文化礼仪,切勿因为不懂规矩利礼仪而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遭到他人反感而毁了自己的前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