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如题所述

吴小平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对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地质资料 公共服务 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为地学数据综合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地质资料是一种基础性、战略性的地学数据资源,提高地质资料综合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地质资料社会共享,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学信息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资料信息化

信息化是运用系统化的思想,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再创造过程。地质资料信息化就是依据地质资料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需要,综合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将传统的资料管理与服务模式加以数字化和改进,其目的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效率,促进地学信息资源的共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质资料数字信息资源不断积累,地质资料工作也逐渐从传统管理与服务向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和信息处理实时化成为信息化技术的显著特征。当前数字信息资源不断增加,数据标准化、数据多维化、系统智能化、平台集成化、应用社会化已成为数字化资源管理的主流[1]。运用信息技术发展与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与信息共享,提升地质资料数据信息的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是做好地质资料工作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2 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资料基础业务工作信息化水平低

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尚未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主要以纸介质为主,查询、检索以手工台账和简单电子表格为手段。随着电子文档汇交、图文扫描数字化和目录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地质资料的管理、服务开始走向纸电同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结合与改变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人力等因素制约,相关技术及标准尚未建立,传统观念尚未改变,仅在某些工作环节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尚未真正摆脱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工作方式,致使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基础业务信息化建设滞后。

地质资料馆藏建设与投入不足,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的建立、数字存储系统以及服务系统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是目前很多馆藏机构缺少连续稳定的正常业务建设投入。

2.2 地质资料数字成果质量堪忧

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服务数据源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存在“新资料少、电子文档少、高质量资料少”的现象[2]。据统计,全国地质资料馆2007年接收的3363种资料中,电子文档一次合格通过率不足10%,主要表现为汇交的电子文档不符合规范要求、数据不全信息不完整、部分图件的制作不符合地质规范等,电子文档质量下降和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已经成为数字成果管理与服务中的突出问题。对各种数据的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地质数据管理水平很难适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服务的要求[3]。由于部分数据库建设时间早、周期长,很多的数据库采用的软件系统已更新或升级,尤其是一些地学类软件早期设计不完善,加之盗版等问题,系统、数据间的兼容性差,这为数据后期的管理与使用带来了难度。

2.3 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积累不足

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进度缓慢,基础数据源积累不足。当前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各种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以及正在开展的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等,目前已完成部分基础地学数据库的建设,但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数据库如1:5万、1:25万等尚未全部完成,尚不能适应地质找矿和经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等的需要。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开展了近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比信息化建设和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需求,数据储备仍显不足。据统计,截止2009年全国各级馆藏机构完成图文数字化资料163427种,占同期馆藏资料总数的44.76%,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完成40000种,占现有馆藏资料总数的37.18%;全国31个省(市、区)级资料馆完成123427种,占馆藏资料总数的47.9%。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按照目前的速度,完成全部馆藏资料图文扫描数字化工作尚需5年。另外,对部分实际需求大、应用范围广的地质资料矢量化和重要原始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还未开展,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基础数据资源如钻孔地质资料数据库等尚未开展建库工作,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若不能及时数字化,将面临流失的危险。

2.4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缓慢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缺少统筹规划,各业务流程之间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要求信息管理系统要具备实现地质资料在汇交、验收、保存、利用、服务、加工、分发整个业务流程的协调运作。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存在重技术轻数据、重成果轻管理的倾向,对系统的业务需求没有完全理顺,使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受到制约。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缺少统筹考虑,建设缓慢,制约了地质资料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技术、设备更新频繁,各种信息系统建设分散、重复建设、系统相关性低,很多系统建成了没有用起来,致使应用无法连续推进。

3 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建议

3.1 加强基础业务工作,提高资料基础业务信息化水平

地质资料基础业务工作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基础。提高地质资料基础业务信息化水平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地质资料的现代化管理。首先,应将地质资料的汇交、验收、保管、使用、加工、服务统一起来,优化工作流程,避免重复性工作,使整个工作流程有效衔接,实现高效、准确、系统化的管理服务流程。其次,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等业务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馆藏建设的投入,完善现有标准,建立符合地质资料工作规律的管理与服务技术体系及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框架。

3.2 提高数据成果质量,加强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综合管理

数据成果质量是提高地质资料数据成果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强电子文档汇交质量,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管理与存储、数据调用与分发等数据管理标准规范,为提高数据成果质量奠定基础。对于各类数据库以及相关应用系统,应加强数据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完善相关数据库,提高相关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率。另外,应充分利用各种已建立的数据库资源,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及协同管理,利用GIS在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数据方面的功能,对各种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影像数据等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实现海量数据的科学存储与管理。

3.3 加强基础数据源积累,夯实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基础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积累与管理仍是地质工作信息化的核心[3],同时也是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的基础。首先,加快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实践证明,基础地学数据资源在地质找矿、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抗震抗旱等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进对已建基础地学数据库的更新与完善,加速开展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等和其他重要原始地质资料等基础地学数据源建设。其次,加快地质资料数字化进程。在系统总结十年数字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数字化的相关技术与相关规范,加速完成目前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扫描数字化。最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通过掌握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创新汇交机制,不断丰富馆藏地质资料数据源。

3.4 理清资料工作流程,加快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是有效提升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效率的手段。首先,加强统一领导,协调运作。统一规划、理顺流程,改变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提高信息系统建设效率。其次,遵循信息系统建设规律与地质资料工作规律。通过理顺工作流程,理清需求,建立地质资料汇交、验收、保存、利用、服务、加工、分发整个业务流程协调运作的管理系统,同时借鉴各地建设的经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第三,优化目录数据库结构,提高检索效率与质量,推进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充分挖掘利用目录数据库的信息,提高对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能力。

4 结语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业务体系、网络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信息数据体系、服务体系、安全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综合统筹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逐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与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袁艳斌,袁晓辉,王乘等.数字城市工程多源信息复合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19(2),21~24

姚华军.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的思考.地质通报,2009,28(2~3):359~366

姜作勤.地质工作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地质通报,2004,23(9~10),839~845

高谊明.对全国地质资料馆工作的思考.地质资料动态与参考,2009(5)

于瑞洋.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有关问题与建议.地质资料动态与参考,2009(2)

国土资源部通报第14期,2009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www.mlr.gov.cn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