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选举的表决模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新当选的教宗往往与其前任反差极大,此种倾向被意大利人形容为“在一个胖教宗之后便是一个瘦教宗”(After a fat pope, a lean pope)。过去的枢机们经常选举与任命他们的教宗迥异的人。有争议的一度为平民主义者却转趋保守的长寿教宗庇护九世(1846-1878年在位)继之以贵族气的和富有外交手腕的教宗利奥十三世(1878-1903年在位)。后者为出身下层,直率敢言的教宗庇护十世所继。与庇护十世的顽固的极端保守主义形成对照的是其后低调的温和主义的枢机贾科莫·基耶萨(Giacomo Cardinal della Chiesa),即教宗本笃十五世(1914-1922年在位),后者又和前图书馆员、登山家Achille Cardinal Ratti,即教宗庇护十一世(1922-1939年在位)相对照,后者以极似庇护十世的专制方式领导罗马天主教,也跟庇护十世有相同的脾气。 庇护十一世在1939年被贵族化且颇懂内幕的教廷派,庇护十一世的国务卿,枢机尤格尼奥·佩斯里(Eugenio Cardinal Pacelli),即教宗庇护十二世(1939-1958年在位)继任。庇护十二世被视为20世纪在教宗职位上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也是熟谙内幕者;他家是罗马贵族后裔,他兄弟是为圣座服务的律师。庇护被出身下层,年事已高而受欢迎的,不拘礼节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世(1958-1963年在位)继位。在怯懦而聪颖且冷淡的庇护十二世与卑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普普通通的”(ordinary)好教宗若望(Good Pope John)之间的对比十分富有戏剧性,没有人比教宗若望本人对选举更为惊讶,他当选时兜里还揣着回程的火车票。
若望被证明是与其之前两位教宗迥异,并且更确切地说是与20世纪大多数教宗迥异。在短暂但富戏剧性的教宗任期内,他召开了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在教会内部导致了广泛的变化。其后惊奇若望(surprise John)的继任者是众望所归的枢机乔瓦尼·巴蒂斯塔·蒙蒂尼——1958年许多人都相信他将当选——此时已经身为枢机。像庇护十二世一样,蒙蒂尼即教宗保禄六世(1963-1978年在位)是一位教廷派。(他在1930和1940年代与佩斯里在教廷共事。)而教宗保禄六世的继任者(尽管时间短暂)是非教廷派的教宗若望·保禄一世(1978年在位),据称他不是作为富有经验的知内幕者或管理者,而是作为一位“朴实、虔诚之人”(simple,holy man)而被选中的。他依序被非意大利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1978-2005年在位)所继,后者可以操多种语言。后来2005年他的继任者是极端明智的德国人,信理部(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部长(prefect),兼枢机团团长 (Dean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枢机若瑟·拉青格,教宗本笃十六世。他是第二位非意大利人以及自教宗亚德六世(一位民族上的德国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后属荷兰的领土上,故根据他的民族和公民身份他是一位德国人)以来首位德国的当选Pontiff(教宗,宗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