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选举历史上的表决模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08


历史上,新教宗的当选常常与前任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模式被意大利人形象地称为“胖教宗之后是瘦教宗”。从庇护九世的平民主义转向保守,继任的利奥十三世则展现了贵族气质和外交手腕。随后,保守的庇护十世被直率的基耶萨枢机接替,后者即本笃十五世,他的温和主义与庇护十世的极端保守主义形成对比。本笃十五世之后,罗马天主教由内幕派的佩斯里枢机,即庇护十二世领导,他以其深思熟虑和贵族背景著称。庇护十二世之后,若望二十三世以平民身份当选,其任期内召开了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带来了教会的深刻变革。


若望二十三世之后,继任者蒙蒂尼枢机,即保禄六世,同样属于教廷派。他的继任者若望·保禄一世被选为一位朴实虔诚的领袖,而非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接着,非意大利籍的若望·保禄二世登上教宗宝座,他通晓多种语言。2005年,德国人拉青格枢机,作为教宗本笃十六世,他的当选不仅标志着首位非意大利籍教宗的出现,也延续了教宗当选中对不同背景的包容,他是自亚德六世以来首位德国籍的教宗。



扩展资料

教宗选举是罗马天主教会产生罗马主教的方法,罗马主教的职务被称为教宗。 根据传统,由高级神职人员参加的秘密选举会议被叫做“秘密会议”(conclave)。该词来自拉丁语cum clavi (“拿着钥匙”)暗指选举进行期间所有的参选人都要被“关起来”。该隔离会议制度始于1274年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发布的政令。现在该选举在梵蒂冈宫米开朗基罗设计的西斯廷小教堂进行。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